第335部分 (第1/4页)

法正看出孟达的疑虑,乃道:“子庆以为以资中的防御,比得过德阳吗?以资历中的兵力,比德阳又如何?”

“孝直兄何有此问,资中城的防御单薄,兵微将少,与德阳比起来相差甚远,这些情况兄长应该比谁都清楚。”在被刘璋革职以前,法正担任的就是兵马接应使,对德阳资中的情况了若指掌。

法正微微一笑道:“杨怀高沛也非无能之辈,德阳的城防甚至强过资中,但德阳只守了不到两天,便已沦陷,可见靖王军队是何其厉害,难道子庆贤弟还要想步杨怀高沛的后尘吗?”

杨怀高沛就是德阳城破之时死于乱军之中,孟达闻言悚然一震,道:“幸得兄长明示,小弟还不知将身首何处,罢了,既然兄长已投奔靖王,小弟也愿追随于后。只是……”说到此处,孟达不禁是迟疑了下。

“贤弟还有何难处?”法正追问道。

“此番刘璋派我镇守资中,却又派邓芝前来,名为副将,却担着参军的名义,与我平起平坐,若是此人从中作梗,降靖之事,未必能如愿。”孟达倒出了心中的担忧。(未完待续。。)

第630章 兵不血刃

法正哈哈一笑道:“这有何难,贤弟可将那邓芝召来,在堂下暗伏刀斧手,与他把话挑明了,如若肯降,便一同献降归降靖王,如若不肯——”法正做了一个刀斩的手势。

孟达点点头,点了十几名心腹亲兵,暗怀利刃,在堂下埋伏,以摔杯为号,执拿邓芝。布置停当之后,孟达吩咐手下将邓芝请来。

靖军大举围城,邓芝不敢有所懈怠,早晚在城上巡视,听得孟达有请,邓芝也没有多想,径直来到城署,一入堂,但瞧见了法正也在堂上,微微抱拳道:“法校尉也在。”他还不知道法正已经被刘璋罢黜了,故而以法正的军议校尉旧职相称。

法正不动声色地拱手还了一礼,他与邓芝素无深交,

邓芝回头对孟达道:“不知孟将军见召,有何急事?”

孟达神色凝重,沉声道:“如今靖军大举围攻,资中弹丸小城兵微将少,恐难久守,某便是想与邓将军商议一番,何去何从?”

邓芝微微一怔,孟达在此时没用如何应战这个词而用了何去何从这几个字,这就颇为令人玩味,按理说孟达是资中城的主将,大敌当前,也该是拼死力战以尽人臣的本分,可孟达的言语中,似乎却是有着别的想法,邓芝也是文人出身,不是那种脑子一根筋的武将,心念一转,反问道:“依孟将军之见,该当如何?”

孟达也没有虚于委蛇地跟他打太极,盯着邓芝,直言不讳道:“刘璋昏愦,任人唯亲,蜀中豪杰,多有怨言。靖王文治武功仁德天下,此番入川,乃是顺应天道。杨怀高沛不识天时,以兵相拒,妄图以德阳坚城抗衡,不过两日光景。靖王大军已破城池,杨高二人身首异处,某已决意归顺靖王,以免资中军民惨遭横来之祸,今日请邓将军过来,便是商议此事,不知邓将军意下如何?”说着,孟达的手已经是触到了几案上的茶碗,只要邓芝敢说出拒绝的话。孟达就会毫不犹豫地掷下茶碗。

邓芝脸色微微发白,孟达的举动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大兵围城,屈膝变节的人自然不在少数,但孟达身为资中城的主将,未发一矢,未经一战。就献城而降,多多少少也让邓芝吃惊。看来突然出现的法正便是促使孟达率先投降的诱因。不过法正此刻却是负手而立,面上古井无波。邓芝清楚地看到了孟达眼中掠过的那一抹杀机,他心中不禁是一凛,下意识地将目光移向别处,但邓芝敏锐地发现,门厅后面隐约有寒光闪过。分明就是兵器的金属光泽。

冷汗刷地就邓芝的头顶流到了项间,邓芝清楚,此刻的孟达已经是动了杀机,自己只要一言不慎,很可能就人头落地了。一瞬间。邓芝心中是五味杂陈,对于刘璋,邓芝也谈不上有多大的感情,毕竟他不是刘璋的心腹重臣,在蜀中的地位,也就是不上不下,不好不坏,在邓芝也是读书人出身,圣贤书可没有少读,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最起码的忠孝节悌礼义廉耻邓芝还是懂的,一时间他踌躇未定,进退维谷。

孟达已经将茶碗端了手中,在掌心中把玩着,呵呵一笑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非是我等不义,实是刘璋暗弱无仁,知善不能用,知恶不能去,贤良豪杰,俱埋没于野。某意已决,何去何从邓将军可自行斟酌,某实不敢强求。”

邓芝冷汗涔涔,孟达说的轻巧,可邓芝心里明白的很,他只有牙根里嘣出半个不字,只怕孟达手中的茶碗就要落地,那些暗伏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