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页)

仅仅一个大唐,疆域便纵横十万里,这简直难以想象。

尽管他对这个世界近乎一无所知,但楚良人肯定,这个世界,必然和古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单说这个大唐的文字语言,以及他们在郑重场合使用的小篆就可以看得出来。

无论是隶书、小篆、亦或是久远到无法想象的甲骨文,楚良人都曾经特地研习过。来到洛阳城,已经整整十天了,十天之中,他从来没有开口说过一句话,他一直在默默的学习,学习这个世界的一切,了解大唐的一切。

寒风萧索,夜晚降临,路人们都瑟瑟发抖,楚良人端坐在石桥上,一群乞丐中间,心中默念太极真解,又将所读道藏默背一遍,用以转移意志,抵御寒冷。

好不容易挨过一夜,一大清早,洛阳城中便开始热闹起来。

“包子嘞,又大又热的包子。。。”街道上,飘荡着一阵阵香味,一个个店小二扯开嗓子叫唤。

楚良人站起身来,朝城内走去,跨过石桥。洛阳城内,店铺林立,茶坊,酒楼,包子铺,应有尽有,一个个店家竭力叫喊,试图引起路人的注意。寒冬将至,大雪即将来临,所有人都得赶在大雪来临之前,将货物卖出,赚个好价钱。

楚良人不动声色,慢慢穿梭在人群中间,不断打量着街道的两旁,或许,过腻了以前的生活,看透了那片世界,厌倦了为了钱而放弃一切的人们,他突然觉得,这个世界虽然和以前的世界不同,但却整是他想要的,至少,这里的人们都注重自己的内心世界。

沿着街道向内走去,远处,传来了阵阵读书声:“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复,器欲难量。”

听到那读书声,楚良人加快了脚步,这是《千字文》中的内容,意为知道自己有过错,一定要改正;适合自己干的事,不要放弃;不要去谈论别人的短处,也不要依仗自己有长处就不思进取;诚实的话要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器度要大,让人难以估量。

《千字文》乃是古中国周兴嗣所撰,这么会出现这里?带着满腔的疑惑,楚良人站着学馆的窗户边上,通过窗户,向里面看去。

学堂内,二三十个孩子在正襟危坐,大声朗读,讲桌前,一个约莫五十来岁的老先生双目微垂,手握着书卷,听着孩子们的读书声。

“外受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犹子比儿;孔怀兄弟;同气连枝。。。。。”楚良人闭着眼,听着这久违的读书声,他已经不是第一天来到这里偷听了,这个学堂中,教授的东西是他有所不知的,但有些文明是《千字文》、《三字经》这些他耳熟能详的。

“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的下一句是什么?”孩子们正大声朗读,讲桌前的老先生突然问道。霎时,朗朗的读书声戛然而止,学堂内一片寂静。

楚良人闭着双眼,摇头低声念道:“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复,器欲难量。”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  

第五章:生存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复,器欲难量。”楚良人双眸微闭,摇头晃脑的答道。

“好,答的好。”耳旁突然传来先生的赞赏声。楚良人身子一震,猛的睁开双眼,却见眼前站着一个目光祥和的老人,正凝视着自己,正是那教书先生。

此刻,学馆内,一众孩童鸦雀无声,透过窗户,几十双眼睛一起盯着楚良人。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复,器欲难量。年轻人,希望你能长记此句,我观你穿着虽破,身上却隐隐有浩然正气迸发,莫非是哪个世家子弟流落自此?”先生笑着问道:“外面寒冷,年轻人,进来一坐吧。”

“不敢打搅先生,晚辈这几日在窗外偷听,还望先生见谅。”楚良人按照古时礼节,对着这教书先生行了一礼,问道:“晚辈尚有疑惑,还望先生能够替晚辈解开此节。”

望着眼前的年轻人,先生微微一笑,道:“请说。”

“晚辈这五日来在窗外聆听先生教导,受圣贤教化,还望先生能告知晚辈,那写下《千字文》的先贤姓名,以示尊敬。”楚良人躬身说道。

先生微微一愣,大为意外,道:“我观你气度不凡,应是在浩瀚书海中淌漾,为何会不知道这《千字文》作者姓名?”

楚良人心里一震,忙道:“先生谬赞了,晚辈虽略读过一两本古卷,却也算不上在浩瀚书海走了一遭,这《千字文》的作者,晚辈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