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部分 (第1/4页)

刘枫正色道:“梁思成先生在《燕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一文中指出‘燕京是在全盘的处理上;完整的表现出伟大的华夏民族建筑的传统手法和在都市计划方面的智慧与气魄。

这整个的体形环境增强了我们对于伟大祖先的景仰,对于华夏民族文化的骄傲对于祖国的热爱。燕京对我们证明了我们的民族在适应自然控制自然;改变自然的实践中有普多么光辉的成就,这样一个城市是一个举世无匹的杰作。’”

大家静静听着地图边上那个年轻人的演讲,没想到这位会整段背下梁思成先生的名著,看来刘教授为这一次的古城改造项目,准备的不是一天两天了。

农孝廉副总理很欣慰,这才是真正的小刘教授,做事永远都思在行前!三思而后行,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得到的,小刘教授偏偏就做到了这一点。

农孝廉副总理相信,刘枫有很多渠道可以知道对自己的安排,尽管他先前强烈表达过对这项工作的排斥。一旦真正的从事这项工作,他却投入了最大的热情,这就是小刘教授以往获得政绩的真实原因。

第764章 四合院

刘枫站在那里,此时仿佛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小官僚,再一次变成了燕京党校的客座教授。这里也不再是古城改造小组会议室,而是燕京党校的课堂,这种感觉,让刘枫更加的挥洒自如。

他声情并茂的说到:“说到古城保护,我们就要知道胡同文化的历史由来,以及它拥有什么样的意义和内涵。关于胡同二字最早出现的时间,一般认为始于元代,那么那时候的胡同又是什么样的规制呢?

元大都南北为经,东西为纬,大街24步,约合36。96米;小街宽10步,约合15。4米;胡同宽6步,约合9。24米。居民区划分为50坊,胡同街巷413条,坊各有门,门上署有坊名。

但胡同的名称大多是人们约定俗成、并历经岁月的沉淀流传下来的。有些是元朝的时候就流传下啦的,也有明清两代的,更有民国时期和现代更名的。”

刘枫的手中没有任何的资料,一切的数据和文字,仿佛都是印在他的脑海里,大家都被他信手拈来的从容折服了。这位之前要做多少准备工作,才可以做到这样,面对诸多的老燕京人,还敢畅言无忌?

此刻在场的诸人居然也有一种错觉,似乎站在那里演讲的,不再是一个年轻的过份的官员,而是一个饱学的教授,在为大家讲解扫盲,这种感觉很是诡异。

此刻就连三位大佬,都忘记了自身今天的安排,完全沉浸在小刘教授的讲述中。这三位都在以往听过刘枫讲课的,这位此刻容光焕发,畅谈无碍,哪里还有当初想要拒绝的意思!

刘枫的话在会议室里回响:“胡同的来历知道了,那么如今的胡同有几个还能符合历史的规范呢?我想这个在东四、西四文保区、什刹海地区、南锣鼓巷等地区,也许还可以找到一点蜘丝马迹,在中心区地区,却是绝无仅有了。”

其实农孝廉副总理也好,师尚古和宁霄瀚也罢,包括那些前来报到的干部在内,大家都以为这次见面会会在半小时内完成。顶多一个小时的相互认识,一点誓师性质的表态,也就完事了。

这种古城改造工作,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事先大量的调研和准备。很多人都准备,这项工作能够在1997年年中,得以顺利展开,就已经算得上是神速了。

可是万万没想到,第一次见面会,居然就被刘枫开成了这个样子。估计也只有这位小刘教授,才会随时随地进入状态,把自己当作是一名教师而不是官员!

农副总理的秘书,附在他的耳边,想要提醒什么,农孝廉摆摆手:“刘枫同志,请你继续说下去,你说得对,每一次会议必须取得成效,这才是做事做实事的干部,这样才是做实事的态度!”

有了这位的表态,纵然是师尚古和宁霄瀚有天大的事情,也不方便离开了。别看师尚古同样是政治局委员,党内地位并不弱于农孝廉副总理,但是越是他这样的高级干部,越是注重形象。

师尚古是不会给下属留下自己不尊重上级的印象的,想要获得尊重,前提是你先尊重他人。宁霄瀚也绝了想要回去的想法,干脆静下心来,看看小刘教授到底为古城改造项目,筹备了多久!

刘枫此前准备的那些,终于派上了用场:“和胡同文化幸存相比,中心区地区四合院的初始踪迹已经很难寻觅了。按照一些古籍记载,燕京四合院的组成部分有大门、影壁、屏门、垂花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