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部分 (第1/4页)

家纺业在国内当前还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对资金有需求,但不如钢铁业那么饥渴。故而成立合资企业时,紫萝家纺的股利分红比例定在五成。

也就是说上半年紫萝家纺上半年可以拿三百万出来分红,镇占股40%,能分得一百二十万。仅这个数,就是褚宜良去给镇上承包费的三倍。

这半年时间里,梅溪镇的工商业整体活跃,普通工商税收的增幅也很大,加上划并后基数税返,梅溪镇上半年的地方财政收入差不多能达到九百万,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将增涨六百万。

政府跟企业不同,企业需要把资金储备下来用于扩大生产,政府新增加的收入,主要还是要花出去。

不过,何清社年前做政府预算时,就是把九三年的财政预算改了两笔,抄了一下,根本就没有考虑今年财政收入会翻三倍。

这新增加出来的财政收入,而且数额这么巨大,怎么花,没有预算约束跟规范,还凿实叫人头痛。

沈淮决定从新增加的财政收入里,拨四十万给李社村、蔡家桥村合并办学,实在算不了什么。

“梅溪镇今年的收入破两千万没有问题,比跟唐闸区一般的街道还要好。不过梅溪镇之前的欠账很多,我们有很多课要补,”沈淮说道,“当然了,党员干部的工资要涨,也增加一些福利,不然大家干活没有干劲,不过这个比例最好不要超过10%,以免有人说闲话。其他新增加部分,主要还是要民生跟建设中去,等李锋书记过来,我们坐下来先讨论一下……”

何清社见黄新良、邵征、朱立在场,沈淮就直接谈论这个话题,知道沈淮心里应该是有了明确的想法,不过是要告诉他跟李锋一声。

不要看梅溪镇今年的财政收入狠狠的上了一个台阶,但这些年来的欠帐太多:农田水利、民政扶贫、村镇道路、义务教育等等,几乎没有哪个方面没有欠帐的。

不过沈淮心里什么想法,何清社大体能揣摩得到。

这次决定给蔡家桥、李社两村一次就拨四十万重建校舍,那些原本就属于梅溪镇的村小、镇小、梅溪中学,哪个会坐得住,不跑过来讨钱?

何清社猜沈淮今年大概会先补义务教育的欠帐,而且沈淮前天已经跟他及李锋说了要推荐黄新良担任副镇长分管教育办。

至于用黄新良,何清社见沈淮都没有意见,他自然就更没有意见了。

乡镇干部的任命在九四年还是要相对简单得多,区里可以直接发文任命镇长、副镇长,黄新良过两天等走过组织程序就担任副镇长的事,差不多是十拿九稳的,何清社也就借着酒菜上来之前,把教育办的一些事情跟他作交待。

“全镇中小学,危旧校舍要改造,差不多要拿四百万出来才够,特别是年前的雪灾,对危旧校舍的考验十分严峻,下面教师对这个呼声最高……”何清社说道。

“那今年就先拿四百万出来,补这个欠账,”沈淮见何清社都揣摩到他的心思,也就不再等李锋过来假惺惺的讨论,直接把他的打算说出来,“补欠账,先把可能会出大篓子的加紧补上,其他的往后缓一缓,分个轻重缓急出来。总之,日子要比以前有盼头吧?”

“说什么有盼头呢?”李锋推门进来,嗓门很大的问道。

沈淮简略把李社、蔡家桥村小合并办学等事又简略的跟李锋说了一遍。

“老何,把我喊过来是为这事啊?”李锋问道,“这没有什么好商量,就照沈书记说的来。‘再穷不能穷教育’,这话不是白说的。”

“不是这事,”何清社看李锋过来了,就把话题转到今天的正题上来,也没有叫黄新良、邵征、朱立回避,直接说道,“下梅公路拓宽的方案已经传出去,我今天听到消息说,有人暗中收购路南的沿街店面房,可能会在拆迁补偿时,刁难镇上……”

沈淮想到前些天在猫儿胡子餐馆吃饭,孙家埭副支书兼治安委员带人过去打砸的事情来,问何清社:“知道具体是谁在里面捣鬼吗?”

“不是很难确定,有可能是潘石贵。另外,杜贵跟杜书记去县里之后,很久都没有回来,昨天我看到他骑辆摩托车停在路边,跟何月莲在说话,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参与这事……”何清社说道。

“肯定是这些人在里面捣鬼,”李锋气愤的说道,“修路修路,都提了好些年了,普通人怎么敢趟这浑水?就算想,又怎么有这种把握?一定是潘石贵、杜贵、何月莲他们知道沈书记做什么事,都是言出必行的,所以才想着收购路南面的店面房敲诈镇上一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