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部分 (第1/4页)

虽然淮海湾以东较深海域,有着丰富的油气储备资源可供开采,但由于深海石油开采的成本极高,以致二三十年内都看不到有开采的可能。

而6地石油,几乎整个华东地区都没有太丰富的资源,使得江浙淮豫闽广等省所需的油气消耗,都要从东北、华北地区引进,甚至通过火车从川陕等省引进。

不过江东、淮海两省的石油开采历史,在国内还是较早的。

淮海省唯一的亭西油田开采历史,可以追溯到建国前的四六年。

亭西虽然是淮海省唯一且最大的油田,但展到现在,石油年开采也不到五十万吨,大概占到全国一亿五千万吨总开采量的千分之三,而且探明储量以及远期储量都很有限。

虽然亭西油田在当前的石油产业里根本就算不上什么,但建国前及建国初,在东北、华北以及西北地区的大油田没有给勘测出来之前,当时十万吨的年开采量(一九五二年全国原油开采量都不到五十万吨),则是相当了不得的。

徐城炼油厂就是在这亭西油田原油供给基础上展起来,甚至一直到五十年末,都是国内最主要的炼油厂之一;后期包括江东省现的两处小油田,开采的原油也都通过运河输送到徐城来炼化。

后期的地质勘测工作深化下去之后,几十年来大家才认识到不仅淮海省,而是整个华东地区,都没有多少石油资源;展到今天,江东、淮海两省的石油年开采量加起来也不过一百万吨左右。

徐城炼油厂八十年代之后形成的炼化产能达到一百二十万吨,虽然富余,但差不多还是算跟两省的原油开采量是配套的。

问题就出于江东省八十年代之后,开始展省内的炼化产业。除了炼化省内极少量的开采原油外,江东省的炼化企业还通过长江航道,用油轮从华北地区直接通原油过来炼化。

徐城炼油厂在失去江东省的原油资源之后,产能一下子就富余出一半还多。

虽然徐城炼油厂也尝试用油轮从华北地区运原油来炼化,问题还在渚江航道的限制上。

长江航道到江宁,都可以直接通航三到五万吨的油轮;渚江航道到徐城,万吨油轮的适航期都不足八个月。这使得徐城炼油厂跟江东省的炼化企业,在运输成本的差距一下子就拉开了,更没有办法跟直接建成华北油田附近的炼油厂相比。

这时候换谁去主持徐城炼油厂,都不可能挽回亏损的局面。

徐城炼油厂要么缩减规模,要么就是整体搬迁渚江口或宜建深水海港的地方去。

要仅仅是一座设备老化、亏损严重、负债累累的炼油厂也就罢了,而整个炼化产业集群从炼油单项往下拉,产业较大类就有二十三项之多……

虽然徐城炼油厂规模不大,但这么长的展历史以及华东地区缺石油的现实,使得徐城所形成的炼化产业体系在整个华东地区都可以说是弥足珍贵的。也由于历史悠久,展早的原因,使得淮工大在炼化上的水准也是国内屈一指的,徐城也拥有国内精于炼化的高水平专业研究所。

此时将徐城炼油厂交给梅钢接手,实际就是将淮海省炼化产业展的未来交给沈淮控制。

李谷这才意识他还小看了沈淮对省内产业的研究之深,心想或许田书记也看走眼了吧?

田书记也看走眼了?

李谷的脑筋这时候突然卡了一下:不对……

(未完待续)

正文 第六百零四章 死结(一)

看着徐沛面窗而立的宽厚背影,李谷心里生出些涩味:

田书记下午时虽然没有明说,但让他居中联系徐沛,而非直接打电话给徐沛说这事,就说明田书记在那时非但已经明了沈淮的意图,而且猜到徐沛可能会反对;而徐沛拖到夜里回市内见面谈此事,而非直接通过电话向田书记表态或解释什么,就说明徐沛也猜到田书记在看透沈淮的意图之后还是持支持态度。

田书记与徐沛知道彼此之间会有分歧,所以田书记是想通过他说服徐沛,而徐沛则想说服他,再通过他做田书记的工作……

偏偏他自以为离间宋系得计,犯轻敌之错而给沈淮晃眼晃到现在。

想到这里,李谷也是汗颜,又将徐城炼油厂的材料从桌上拿起来翻看:

单看徐城炼油厂的资料,还真是看不出什么价值,十二三亿的总资产差不多已经给亏空,除了拖欠银行一屁股债务外,大部分炼化设备严重老化,运营及安全性能差。

运营成本高出国内同类企业一大截,即使市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