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部分 (第1/4页)

沈淮想着工地上的事情,还有不到二十天就过春节了。

沈淮与秦大伟往北大门走去,这时候也看到6续有学生或提或扛,拿着大大小小的行囊往外走,想必是有些院系考试早,开始放寒假了。

虽然当前的经济条件要比十年前好上许多,但淮大农村出身的学生依旧占了多数,他们衣着多简朴,朝气蓬勃,有着名校学生的傲气,也有着对美好前程的向往这些情形,沈淮与秦大伟都很有感触,曾几何时,他们都是这些人里的一员,带着对前程美好的向往步入社会磨砺至今。

在路上打了两次电话,杨林都不在实验室里,没找到人。

秦大伟本打算他去找到杨林后再一起过来见沈淮,不过沈淮宁可到淮大白走一趟当故地重游,也坚持一起过来。

杨林读博,课题项目以及学校放的补助,都不足以补贴家用,他还在学校兼教科目;他一家三口人从岳父家给赶出来,从学校这边临时找了一间教职工宿舍安家。

走过林木浓荫的便道,教职工宿舍在校园的西南角也占了老大一片地。

跟想象中淮大教授居住的书香庭院不同,走进淮大教职工宿舍区,最先听到的鸡鸣犬吠。

不少淮大教师家属在小区院子里搭了简单的鸡舍狗棚养些土鸡瓦狗,有几分农村安置房的气息;还有不少绿化地给辟出来种了瓜菜。

沈淮对这种种情形自然熟悉,秦大伟倒是不明细情的在旁解释这院子里养的鸡狗:“建国初讲究一个阶级成分,那时候淮大刚把新校区搬到这边,周围都是农村,很多青年教师也就娶了附近人家的农村女孩,所以不要看这大院里院士有大半打,农村老太太也有不少。不过很多人也是经历过物资贫乏的年代后,都有些后怕了,有地也就习惯性的辟出来种菜养鸡……”

沈淮点点头,说道:“我们记忆都深刻,更早没有经历,但十年动乱期间,我在农场度过童年。听着农场应该不会缺吃的,实际上吃顿白米饭都难,有年过春节吃饺子,我吃撑了有半天没能站起来……”

大家都有类似的经历,秦大伟听着也是哈哈一笑,彼此更能拉近距离。

杨林临时安家的是校内最早的筒子楼,红砖裸露在外,都有风化的痕迹,楼前的铁栏杆也是锈迹斑斑。

现在十点半刚过,已经有人家在过道里生火做中午。

淮大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三部分,一是中央财政直接拨款,二是地方财政拨款,三是自筹。淮大在地方财政拨款上缺口很大,整体办学科研经费吃紧,教职工的住宿条件也难谈改善。

说是单身宿舍,很多青年教师都在单身宿舍里安家后接下来结婚生子,满眼望去,楼道里晾了一长溜尿布。

虽然教工食堂的伙食不错,相对也较廉价,但青年教师家庭的收入有限,大多数人家都在过道或楼梯间里两三户装一台煤气灶、煤球炉用来生火做饭这一点跟沈淮他当年离校时并没有太大的长进。

见沈淮看着凌乱的楼梯道出神,秦大伟笑着说道:“现如今啊,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市井街巷人人都嘲笑读书无用,知识改变命运现在都成一句瞎话。我是农村孩子,对知识改变命运还是深有感触的,要不是当年顶了个淮大的名气,徐丽可不会看得上我。不过啊,知识经济真要深入人心啊,可能还要等些年……”

楼道、过道做饭洗衣的青年男女,看着普普通通,但都可以说是国内当前的青年精英,看着他们的生活如此的清贫跟寒酸,沈淮心里颇有感触,想起当年他同系也有好几个同学留校工作,多年未曾联系,也不知道他们当下的境况如何。

听秦大伟为知识不值钱的当下而感慨,沈淮笑了笑,信心十足的说道:“也不用等些年,国内正在要加大信息产业的展,这些领域靠几分蛮劲、蛮勇,是无法闯什么天下的,知识经济将在这些领域最先挥威力。以前也是市场太封闭了,一下子打开来,绝大多数人措手不及,没有什么学历只要敢闯敢做,大都获得了成功。实际上啊,这些人本质上跟知识经济没有冲突。想想看,能获得成功的农民企业家,哪怕是那些个暴户,真正有几个是不善于学习的?他们只是没有获得系统学习的机会而已……”

“也是,”秦大伟笑道,“外经贸委接触到的农民企业家还是很多的,机关是有些人瞧不起他们,结果就造成彼此瞧不起。”

过道顶头的那间宿舍门紧锁着,秦大伟走过来敲了几下没见回应。

旁边有个年轻的男老师跟他们说道:“你们是来找杨老师了吧?他家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