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部分 (第1/4页)

世之功!此去庐陵不成功,便成仁!”

这支部队是由陈庆之亲自挑选。完全按照他的标准组建的,几乎由清一色的寒门子弟或者穷苦百姓构成。陈庆之认为,穷苦百姓听话容易调教,而且舍得流血流汗,不会像世家子弟那样娇贵高傲,更不会因为自己文弱而轻视自己。在陈庆之看来,是否读书识字在其次,只有完全服从自己的命令才是王道!

大半年的相处下来,这支白袍军对于陈庆之的爱兵如子发自肺腑的感激。心甘情愿的为他卖命。而且他们对于陈庆之富有感染力的鼓舞方式非常认同,每次听陈庆之讲话都会热血澎湃,在心底产生一种马革裹尸而还的豪情壮志。

“不成功,便成仁!”七千白袍军用响亮的口号。异口同声的响应陈庆之的号召。

大军刚刚上路,忽然马蹄声起,只见文鸯引数十骑御林军快马加鞭赶了上来。一边策马紧追,一边高声大喊:“陈将军。请留步!”

“竟然是文鸯?不知所为何来?”

陈庆之皱眉,心中忽然生出了一股不祥的预感。难不成天子改变主意,不打算让自己担任主将了?

这一刻,陈庆之的心情格外的沉重,自己练兵半年,为的就是一雪前耻,难不成天子不肯给自己这个机会么?

“停!”陈庆之眉头紧蹙,抬手下令军队停下脚步。

正沉思间,文鸯已经飞马赶到近前,陈庆之急忙下马,领着身边的随从一起以军礼与文鸯相见:“不知文统领快马赶来有何吩咐?”

文鸯翻身下马,从马鞍上拿起一副白色的旌旗,上面的墨汁才刚刚干涸:“这是陛下亲笔为你们白袍军送的口号,请陈将军命人在军中裱绣了挂起,以壮声威!”

文鸯说着话将旌旗抖开,赫然是十四个篆体大字,“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笔力苍遒有力,功底非凡。

“哈哈……请文统领代之多谢陛下!”陈庆之悬着的一颗心方才落地,大笑着接过旌旗,连声道谢。

将旌旗交给了陈庆之,文鸯引随从拨马而去。陈庆之继续率军赶路。

看着皇帝赏赐的这面旗帜,陈庆之不由得心潮澎湃,在心里默默念叨:“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我陈庆之一定要用太平军的鲜血来证明,我不比任何人差,岳飞、李靖,我不会输给你们,我要天下人都看到,书生一样可以拜大将!”

回顾左右高声喝道:“太平军来势汹汹,庐陵战事吃紧。我军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抵达庐陵,本将要求每日至少行军一百里,争取十五日之内抵达,全军须以最快速度行军,若是迟到一日,每人杖责军棍二十,包括本将在内,俱都一视同仁!”

随着陈庆之一声令下,一万七千正规军,加上运输粮食辎重的辎辅兵,以及填河架桥的民夫在内,总计两万余人,全部急速行军,使出浑身解数顺着驿道向南而去。伴随着滚滚烟尘,逐渐越去越远。

赏赐了陈庆之旌旗鼓舞军心,刘辩继续主持庙算。除了太平军大举压境之外,建安郡境内,也就是刘辩穿越前的福建境内,以及鄱阳湖一带,山越叛军此起彼伏,仍然需要派遣两支人马分别前往建安、鄱阳两地镇压。为徐晃、陈庆之解除后顾之忧,安百姓之心。

“谁敢率一支人马前往建安,扫平山越?”刘辩扫了满堂武将一眼,厉声喝问。

赵云大步出列:“云自从受封以来,寸功未立,愿求一支人马前往建安,扫平山越叛军!”

在刘辩的心里,最理想的人选就是赵云,他能主动请缨,自然再好不过。正要开口答应,陆康却站了出来:“老臣保举一名青年才俊,此人乃是会稽山阴人,自幼熟读兵书,弓马娴熟,可以与子龙将军一同出征!”(未完待续……)

三百五十五 少年求战

有人举贤荐能,将天下英雄悉数收入彀中,自然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

听了陆康的话,刘辩朗声笑道:“国难思良将,现在正是用人之际,不知陆卿推荐何人?若是有本事,朕自然不吝封赏!”

胡须日渐花白的陆康高声道:“启奏陛下,老臣推荐之人姓贺名齐,字公苗,出自山阴大族贺氏。当年臣在会稽做官之时与其父相交,数日之前贺齐领了一干乡勇来到金陵拜访老臣,让我推举他从军。正好南方烽火大起,请陛下赏赐这贺齐一官半爵,让他为国立功!”

“贺齐啊?历史上就是此人平定的山越,倒是把他给忘了,此刻来的正是时候!”

刘辩在心中暗自嘀咕一声,随即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