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部分 (第1/4页)

庋�男乃迹�戮�σ蝗刖���吞岢鲆�资指а��

自开国起,大成朝皇后或是出自勋贵,或是望族。唯有明帝皇后夏氏,因明帝娶亲时,武帝正大力打压勋贵豪强,为讨武帝欢心,才娶了出身普通小吏之家的夏氏为妻,使得夏氏也成为有大成一朝母家身份最低的皇后,及至安帝继位,夏家才得了一个承恩侯的爵位。

朝中皇位更替,李璟远在休阳,并未多留意,不过是关心新君即位后的大赦,为这事,特意向京中去了一封信,只是最后,延平王依旧不在赦免范围内。

只是看似平淡的朝局,却是暗流涌动。

九月,废置五十年之久的左右丞相职务,又重新进入朝堂,公孙梁任左相,应勤出任右相,十月,三顾命之一卢祥去逝,同月,公孙丞相卧病,无法理政,朝政由应丞相一人独揽。

永泰元年,人胜日,百官朝贺,恭请太后临朝听政。

荣王留守京中。

三月,卧病五个月之久的公孙丞相,带病走上朝堂,上疏肯请太后临朝理政,三请而后应诺。

四月,地陷西南,蜀地地动。

五月初五,端阳。

久病于床的左丞相公孙梁联合北衙禁军统领神策将军文如渊,连夜以太皇太后的名义控制内廷,禁闭宫门,令五城兵马司指挥使曹安国分头捉拿右丞相应勤及其党羽,并迅速清除动乱,次日清晨,百官入宫,近半年不曾露面的太皇太后夏氏临朝,声称天降示警,怒斥太后应氏失德,不应再掌权柄,尔后,右副御史章和上陈十二条,斥数右丞相兼国丈应勤更改体制、窃弄威权等种种行为。

廷议后,皇上奉太皇太后懿旨,发布诏书,太后应氏此后幽居北宫,荣王返回封地,后世子孙不得入京,罢免右丞相应勤,并责令还乡,相附党羽流放崖州。

后三月,应勤病逝淮阳。

这一年,是辛丑年,因此,这场政变,史称辛丑之变。

从此,公孙丞相大权独揽,同年十月,开始推行武帝年间夭折的天佑新政。

京中十月就开始飞雪,一夜的鹅毛大雪,城外积雪没膝,北城门口通往白云观的官道上,一大清早北城兵马司就开始清扫积雪,等太阳出来时,那条官道早已清扫完毕。

因天气极寒,进城与出城的人都极少,因而,有行人或是轿子通过,都是极显眼的,何况这顶轿子规格比较大,这一队人,除去抬轿子的十六人,跟随的护卫就更多了,场面极为浩浩荡荡。

轿子的主人便是如今权力滔天的丞相公孙梁,但此刻,坐在轿子里的公孙梁却是愁眉不展,在他右手边的不是别人,是大理寺寺卿史修,今日逢休沐日,俩人一起结伴去白云观找孙牧之,也就是白云观的现任观主虚无子。

史修望着公孙梁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想起朝堂上这近一个月来的新政,推行的并不顺利,“关于新政,各部各衙都已经执行了,况且,任何一件新政,阻力是免不了有的,但依照如今这样的进程,三五年便能见效,前些日子,我隐隐约约听兵部的张侍郎提起,北边的柔然又开始蠢蠢欲动,到时候,朝廷对北边用兵,也不用再担心国库了。”

公孙梁听了这话,抬头望向史修,呵呵一笑,摇了摇头,“我倒不是担心这个,朝中的那些保守派不足为虑。”

“那是为了什么?除了这件事,你如今还有什么可愁的。”史修这回倒是猜不到了。

这一问,公孙梁明显沉吟良久,遂后,长叹道:“撰与,我不想人亡政息。”

史修心底猛地一惊,怔怔的许久不言语。

古往今来,以史为证,多少新政,随着当权者的逝去,新政也就随之消亡。

又听公孙梁道:“新政,是为了国富兵强,是当年革新派的心血,但是哪怕是先生重新召入朝中,也不敢再提,如今因着这个机遇,我着手推行,但是我更想让这次新政,长久地执行下去,毕竟是功在社稷,利在千秋的大计。”

“要不让皇上现在就开始在旁听政?”说这话时,史修带着几分试探地语气,目光注意着公孙梁的神情。

他说这话,倒没有旁的意思,只是想着若是小皇帝认可,将来也就不怕人亡政息了,如今虽是公孙梁大权在握,但这权力终究有一天要还给小皇帝的。

却也不想公孙梁想太多其它的。

公孙梁大约也是留意到史修的小心,忙伸手拍了拍史修的肩头,笑道:“如果连你我都无法完全信任,哪我还能信谁,你就是谨慎太过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