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部分 (第1/4页)

这是一组非常有气势的体育建筑:带顶棚的七万人体育场,庞大的自行车赛场,气势恢弘的体育馆和游泳馆,高达19层的运动员中心……总共12座大型建筑比邻而居,带给人一种整体的震撼感,即使时隔30年,仍不失时代感和震撼力。

照理,这样一次难得的盛会,这样一组为盛会专门精心建造的珍贵场馆,理应成为城市的光荣和市民的宠儿,受到隆重的礼遇和热情的关注。但我们所能见到的,却只是笼罩在奥林匹克中心挥之不去的、那篇令人郁闷的风中寂寞而已。

这里的交通很方便,地铁站出口就设在体育馆附近,但毫无语言障碍的我却差点下错了站,这固然是因为庞大的奥林匹克中心横跨三站,却更应归咎于同车当地乘客和站台工作人员的语焉不详,或者,毋宁说他们根本就不愿多提这些建筑,以及这届让他们不堪回首的奥运。

为了办成一届空前辉煌体面的奥运,当年的市长杰。德皮恩不但兑现申办诺言,破天荒地全部承担运动员住宿、餐饮、交通费,还大兴土木,修建了这些即使今天看来也规模惊人的体育场馆。

故事的结局已举世皆知:原计划耗资28亿美元的各主要场馆,最后花了58亿,其中七万人体育场预算6000万,实际竟花掉10亿;预算6亿的组织费用,最后也超支1。3亿。为给多达15亿以上的奥运亏空买单,蒙特利尔和整个魁北克省整整一代人都付出沉重代价,他们不得不用烟草税等税款还债,直到去年11月中旬,才终于还清这拖欠了整整30年的债。

想到这点,就不难理解当地人为何不愿多提这些场馆和这届奥运了。在体育场边,独特的单塔悬空顶棚吸引我拍下众多照片,后来才知道,这个原本应该为76年的开幕式添彩的设计,由于施工的拖拉和管理的不善,居然是在奥运结束14年后的1992年落成的。由于诸多失误,耗费政府和市民如此巨资兴建的场馆,竟有许多座——包括主体育场——直到开幕也未完工,许多项目不得不在仓猝搭建临时场馆匆匆完成。可以想一想,当在临时场馆凑合举行的奥运盛会曲终人散,那些尚未完工的建筑却还在不紧不慢地继续施工,而且这些专为奥运设计的场馆并不符合日常活动需求,在落成后的大多数时间只能忍受风中寂寞:自动开合的主体育场顶棚直到1985年才完成,几乎未正式使用过一次;美轮美奂的自行车馆耗资8650万,却只用了几个晚上,当地民众看见它们时,感受到的究竟是骄傲和荣耀,还是委屈和屈辱?

主体育场外有一座巨大的主题雕塑,上面刻着该届奥运会所有奖牌得主的国籍和姓名,但原本寥寥无几的当地参观者竟很少在此驻足,更看不到留影的,原来这届奥运会,东道主竟未获得一枚金牌,创下奥运史上一个尴尬的纪录。

由于奥运的失落,当地人对大型运动会避之犹恐不及,此后各类运动会的筹款、招商均困难重重,这反过来更加剧了奥运场馆的闲置危机。在千夫所指的巨大压力下,当年组委会负责人德罗什默默忍耐19年,终于在2005年2月2日饮弹自杀,给原本寂寞的奥林匹克中心添上了一抹更加凄凉的色彩。

蒙特利尔奥运的财务亏空不但拖累了魁北克人20年,更一度拖慢了加拿大联邦经济发展的速度,使得原本炙手可热的奥运承办权一度无人问津,84年奥运会更落到只有洛杉矶一家申请。但正是从蒙特利尔的失败上,奥运大家庭的不同角色,终于不约而同地认识到,奥运再不能走以往的路线,从这一刻起,奥运开始悄然变脸,由坚持业余性转而接纳职业运动员,由政府拨款为主转而注重商业化经营,原本清贫的奥运会从84年起变成人人争抢的聚宝盆,原本只能在职业联赛中亮相的NBA“梦之队”巨星,也站在了五环旗下,这一切聚变,可以说都肇源于对蒙特利尔失落的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蒙特利尔在奥运史上的重要性、里程碑意义,也许并不亚于雅典、巴黎、洛杉矶、汉城。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也许是蒙特利尔奥运的阴影太过浓重,至今加拿大人对奥运的热情也带有相当多的保留。当魁省省长在还清最后一笔奥运债时即兴喊出“魁北克要争办2022年冬奥会”时,迎向他的目光中,疑虑和保留远多于支持和赞许。

在国土的另一端,几千公里外的温哥华地区,2010年冬奥会越来越近,当地人对奥运的争议声也越来越响亮。尽管筹委会主席约翰。福龙2005年底曾宣称,冬奥会将为这座城市带来17亿美元直接收入,和丰厚的附加效益,但仅过了一年多,人们就发现,冬奥预算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