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1/4页)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湖南人才珠宝库的超级钻石(1)

湖南人才珠宝库的超级钻石,发出熠熠诱人的光芒。

从中国近代开始,湖南人活跃在中国的政坛和军界,英才济济,引起了中国社会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自然也吸引了社会历史学家的眼光。事实摆在学者们的面前,湖南近代出现了人才蔚起的兴盛局面。学者们很容易看到湖南已经成为人才摇篮的事实,但他们的任务是要针对这种现象回答一个“为什么”。

首先,学者们以时间为线索,将近代湖南涌现的人才,划分为五个批次,或者说五个群体:第一批出现在鸦片战争前后,以陶澍、贺长龄、魏源为主;第二批出现在咸同年间,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集团为主;第三批出现在19世纪末,以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为主;第四批出现在20世纪初,以黄兴、宋教仁、陈天华、蒋翊武为主;第五批出现在“五四”时期,以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为主。

对于湖南人才辈出的原因,我们前面已经引用了学者们的许多观点来加以阐述。我们已经知道,特定的地域环境和气候,为近代湖南人才兴起提供了客观的条件。湖南地处内陆,东西南三面环山,北面临湖。自古民性倔强,风气不开。恶劣的气候锻炼了湖南人的血性。由于封闭和蛮荒,湖南得以接纳一批具有忧患意识的贬官。经过几次大的移民之后,到了近代,湖南人素质实现了全面更新,吸取了移民所特有的开拓性与进取性;又因苗族、瑶族、侗族、土家族与汉族联姻,衍化出一种湖南人所独有的精神,质朴笃实、开放兼收、勇于任事、锐意进取、刚劲尚气,使得湖南人不甘寂寞、勇于实践而成材。经济的繁荣、教育的昌盛,为人才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随着交通逐渐发达,湖南人与外界的交往日益频繁,新的文化思想和观念因此得以传入,促使湖南人走上了改造中国社会的成材之路。

湖湘文化的历史传承,为近代湖南人才兴起打下了思想基础,输送了精神养料。湖湘文化起源于以霸蛮的野性为原始特质的楚文化,历经岁月风雨的洗礼,兼收并蓄了各种文化的精髓,与时俱变,但通经致用、经国济世的传统一直保持下来。经世致用的传统,就是强调积极的面世入世,树立治国平天下的志向,研究有关国计民生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近代湖湘人才的成长崛起,离不开这种精神养料的滋润。

近代以来,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与动荡的社会局势,为湖南人才的喷涌带来了机遇。近代湖南始终是全国阶级斗争最为激烈的省份。曾国藩组织湘军与太平天国相抗,因此受到清朝的重用,一大批湘军人物随之而崛起。清朝军队在甲午战败,成为湖南人求变的契机,救国图强的意念,促使湖南第二批人才兴起。20世纪初,清朝实施新政,出现了留学热潮。一批湖南留日学生接受了民主主义思想,他们回国后叱咤风云,成为致力于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的干将。从“二次革命”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湖南一直是南北交锋的战场。湖南人有的在夹缝中生存,有的站到了对立的阵营中,而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湖南人又一致对日作战。大浪淘沙、风起云涌的岁月,湖南人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奋起,湖南的第四批人才在剧烈动荡的时事中各展长才。这第四批人才中,有许多人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立下了不朽功勋。

打仗需要子弟兵。湖南籍的人才,在需要用人之际,彼此引荐,相互帮带,左右扶植,结成了许多人才链,为近代湖南人才群体出现创造了有利条件。曾国藩虽不主张任人唯亲,但他在战事最为艰难的时候,深感“打虎还靠亲兄弟”,不得不把弟弟召来军中协力。而湘军将士的主要来源,也是湘乡等县的士人和农民。

一个湖南人在外面找到了更好的出路,就会成为一个榜样,吸引更多的湖南人跟随。湘军如此,湘军以后湖南其他每个人才群体的形成,也或多或少存在着类似的情形。即便在今天,湖南人才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也存在一个人带出去一大帮的现象。

分析近代湖南人才群体现象,人们会惊奇地发现:近代湖南人才格局是以政治、军事方面的为主,而在经济与科技领域,没有形成很大的气候。这基本上延续了长期以来中国历史的传统。湖南就是中国的一个缩影,湖南的短长,也大致反映了中国的短长。我们不能够因此而得出结论,湖南人不擅长从事经济建设和科技事业,湖南人才的偏科现象,是因为历史发展的引导,才形成了一条比较专门的成材路线。

湖南近代人才的格局,除了结构上的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