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页)

流水线是分工并行的生产方式的一个极好应用。很多小白作者往往将分工并行的生产方式等同于流水线,这是完全错误的。分工并行的生产方式人类有生产以来一直都是,在中国古代被称为统筹法,宋代的丁谓(原来写成沈括,在此感谢范公公的指正,如果你能出宫就更好了)在修理皇宫时将这个方法用的非常好,上了教科书。但从在此之前从没有人将这个方法用到像福特这个地步,这是因为当时的技术水平达不到,无法实施。

2、为了降低这个完整时间,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福特研究了很多方法,如:把装配汽车的零件装在敞口箱里,放在输送带上,送到技工面前,工人只需站在输送带两边,节省了来往取零件的时间。而且装配底盘时,让工人拖着底盘通过预先排列好的一堆零件,负责装配的工人只需安装,这样装配速度自然加快了。再后来,又将工人的动作加以标准化,研究降低每一步工序的时间,即管理人员用秒表测量工人完成这个加工工序的各种动作的时间,找出最快的动作,以后这个工序的工人只能用这个动作去工作,厂方也按这个时间来安排工作流程。这个方式在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中有很好的表现。什么?你没看过?那你写什么2战的架空文,去爆什么海?BS100遍。

那么,对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真正利器是什么呢?小白作者要能大规模生产,爆一个又一个XX武器海的神器是什么呢?

灯光准备,它就是----以组合机床为代表的专业自动化机床(含凸轮轴控制的机械化自动机床)!!!

什么?数控机床之前就有了自动化机床?没错,不要以为没有计算机就不能自动化生产了,凡是一听到自动化就和计算机联系在一起的可以拖出去T**TDS了。

下面摘抄一段组合机床的介绍:

组合机床是以通用部件为基础,配以按工件特定形状和加工工艺设计的专用部件和夹具,组成的半自动或自动专用机床。一般它采用多轴、多刀、多工序、多面或多工位同时加工的方式,生产效率比通用机床高几倍至上百倍,在大批、大量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可用以组成自动生产线。组合机床一般用于加工箱体类或特殊形状的零件。加工时,工件一般不旋转,由刀具的旋转运动和刀具与工件的相对进给运动,来实现钻孔、扩孔、锪孔、铰孔、镗孔、铣削平面、切削内外螺纹以及加工外圆和端面等。有的组合机床采用车削头夹持工件使之旋转,由刀具作进给运动,也可实现某些回转体类零件(如飞轮、汽车后桥半轴等)的外圆和端面加工。

最早的组合机床是1911年在美国的格林里公司创制,用于加工汽车零件。1926年,美国在组合机床的基础上建成第一条自动生产线(加工汽车底盘)。

1911年,米国,加工汽车零件。你注意到没有?有人可能反应过来了。没错,这是福特汽车能大规模生产、流水线能震惊世人的基础!

上面这段关于组合机床的话是否有点糊涂,没关系,我来详细举个列子(以镗床为列,因为这种组合机床最好了解)进行说明:

如果有一个齿轮箱,里面有3根轴,那么有3对孔要加工。用通用镗床,要将齿轮箱放在镗床上,用夹具固定好。开始加工第一个孔。这里请注意,镗床上加工件是不动的,通过伸出高速旋转的镗刀(你可以将它想象成古代的戈,只不过这个戈伸出的刀头可以横向移动,以适应要加工的不同孔径),在加工件上将原来的毛糙的粗孔镗成要求jīng度的孔。加工完后,收回镗刀,测量加工的孔径误差是否达到要求,如果没有达到,调整镗刀的加工尺寸,重新加工。下面加工第2个孔时,必须松开夹具,移动齿轮箱,将第二个要加工的孔jīng密对准镗刀的旋转中心,以保证两孔之间的中心距,用夹具夹好后,调整镗刀的加工尺寸,再加工第2个孔。当然,良好设计的夹具在中间可以降低对工人对孔的要求。

将一面的3个孔加工完后,加工另一面的3个孔。这时,即使在夹具的帮助下,对孔都相当难了,因为一对孔之间的同心度要求很高。这3个孔加工出来是很不容易的。

有人会提问了,为什么不一次加工一对孔?原因有以下2点:

1、两孔之间的距离一般都比较大,镗刀伸那么长,在加工中受的力会让刀杆弯曲,从而达不到要求的jīng度。

2、即使上一点解决,经常这两个孔的孔径不一样,无法一次完成加工。

如果这些孔中有台阶孔(这样的孔的截面形状是个凸字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