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部分 (第1/4页)

霍恩比大摇其头:“这怎么可能,我经营这家企业已经有30年时间了,谁不知道我霍恩比老头比工人们的父亲还关心他们。他们罢工的原因,是要求我提高工资,这已经是过去三年中他们第五次提出提高工资的要求了。我答应了四次,不想再答应第五次了。”

“现在你的工人平均工资是多少?”林振华好奇地问道。

“每周420美元,这在周围的工厂里已经算是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了。”霍恩比说道。

“420美元?一个月差不多就是1800美元了吧?这得合多少人民币啊?”谢云娟小声地对林振华问道。她是做外贸的,英语水平也不差,林振华与霍恩比的对话,她都能听懂。

林振华在心里默算了一下,答道:“按3。7的汇率算,得合差不多7000人民币了。”

“我的妈呀,一个月挣7000块钱还不够啊?”谢云娟直咂舌道。

林振华没有和谢云娟继续讨论下去,而是转回头对霍恩比说道:“霍恩比先生,你打算怎么解决这场罢工问题?”

霍恩比一摊手,说道:“我也不知道。我曾经试图和工会谈判,想让他们理解公司的财政困难。但工会不愿意和我谈,他们唯一的要求就是增加工资,除此之外说什么都没用。我现在一年的利润只剩下几十万美元了,如果每个工人的周薪再增加20美元,我就要破产了。现在把持工会的都是一些年轻人,他们没有我们老一代这样勤俭的jīng神,工作怕苦怕累,对于工资的要求却非常高。”

贝琳达深有同感地叹道:“可不是吗,我们公司的年轻人现在也是这样,无论叫他们做什么事情,他们首先要问的就是给多少薪水。像到亚洲出差这样的事情,到现在还需要我这个年龄的人去做,年轻人反而不愿意去。”

林振华道:“霍恩比先生,既然当地的劳动力价格这么贵,而且工人还不好说话,你为什么不考虑把工厂迁到其他地方去呢?”

“迁到哪去?”霍恩比问道,“现在并非只有纽约周边是这样,整个美国都是如此。除非……”

“除非怎么?”林振华看着霍恩比,不怀好意地笑道。

“怎么,年轻人,你有意承接我们的工厂吗?”霍恩比问道,他从林振华的表情中读懂了林振华的意图。

林振华点点头道:“老爷子真是睿智,我正想向你提出这个建议。你们的工人周薪是420美元,而我们那里的工人周薪只需要10美元,你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10美元!”霍恩比夸张地叫了起来,“我卖糕的,你说的的确是工人吗?”

林振华觉得自己真的有些难以启齿,目前国内工厂的平均月工资水平也就是80至100元的样子,摊到4个星期,周薪只有20至25元人民币,按3。7的汇率算,只相当于5到7美元。林振华说10美元,还多少带了一些浮夸的成分在内。

当然,客观地说,两个国家的货币价值也不是完全按汇率换算的,那时候1块钱人民币能够买到的东西,在美国用1美元也不见得能够买到。所以中国工人的消费水平与美国工人相比,并没有那么悬殊。中国的农产品价格很便宜,工业品价格相对较高,所以中国人在吃饭方面还是能够满足的,但要买家电就比较艰难了,至于买小汽车,那就是天方夜谭了。

“中国的工资水平的确比较低。”贝琳达证实道,“我想,林所说的情况,应当是属实的。”

“难怪我的一些朋友都在讨论把工厂迁到中国去的事情。”霍恩比说道,“周薪10美元的工人,这简直是便宜得让人不敢相信。”

林振华道:“霍恩比先生,不瞒你说,我手头就有一条电冰箱的生产线,能够达到年产15万台的规模。如果需要的话,我们还可以把它扩展到年产30万台。如果你能够提供主要的配件,在中国进行组装,再运回美国来销售,我想即便加上两头的海运成本,冰箱的价格也会比现在低得多的。”

“我对此深信不疑。”霍恩比说道。他一边说着,一边便拿起一支铅笔在纸上计算起来。作为一名资深的业内人士,他对于冰箱的生产成本以及海运成本了如指掌。计算完毕之后,他抬起头来,对林振华问道:“林先生,如果每台冰箱我给你15美元的组装费用,你觉得如何?”

在头一天与贝琳达通电话的时候,林振华就已经存下了要切这个加工订单的心思。出发前在běi jīng与黄冈的一番交流,让林振华对于出口加工业务有了新的认识。在此前,他一直觉得自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