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部分 (第1/4页)

林振华道:“你这可就是把好心当成驴肝肺了。我们汉鲁机床公司现在可是集国外技术和国内军工技术于一身的,我们的设备可不愁销路,你不想要,以后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谢悠善道:“我要,我肯定要,回头我让各单位报一下需求,看看哪些是你们能够提供的,咱们肥水不流外人田嘛了。机床的事情,就这样说定了,但资金方面,你还是得帮忙。你如果不给钱,今天我就不走了。”

“呵呵,不走没关系,我管饭。”林振华说道。

玩笑归玩笑,林振华当然不可能真的不掏钱。经过一番讨论,林振华最终同意,由汉华重工向浔阳市zhèng fǔ提供1000万元现金,以及价值1000万元的各式设备,用于扶持一批中小型出口加工企业的发展。此外,汉华重工还将派出一批管理人员以及熟练工人,负责指导这些新兴企业的生产与rì常管理。

“这一次,市zhèng fǔ推出了新政策,鼓励各单位的干部职工踊跃下海创业。这次我们拿回来的订单,由市zhèng fǔ进行招标发包,任何人只要能够证明自己的能力,就可以承接这些订单。这个政策出来以后,许多委办局里的机关干部都被吸引了,甚至还有处级干部申请停薪留职来办企业的呢。”谢悠善感慨地对林振华说道。

“现在是全民下海的时代嘛。如果抓住一个机会,说不定就能够做成一家大企业,发展前途,不见得比在机关里当干部差呢。”林振华道,大概是觉得这话在谢悠善面前说不太合适,他又赶紧补充道,“当然了,像谢主任这样年富力强,处于重要岗位上的领导,发展前途当然比我们在企业里强得多了。”

谢悠善道:“有时候,我也在想,是不是应该转到企业去做事。在zhèng fǔ里,掣肘的事情太多了,还是企业好,zì yóu发挥的空间要大得多。”

林振华自然不会把谢悠善的这番话放在心上,以谢悠善目前的发展势头,未来做到一个副省级的位置上去也是有希望的,说什么转到企业去做事,不过是随口说说而已。

“对了,老谢,你有没有考虑过另外一个问题。”林振华又想起一事,忍不住提醒道,“这么多的出口订单,你现在只是解决了生产问题,未来原材料和成品的运输问题如何解决?”

365 黄金水道

“什么,炸掉南京长江大桥!”何海峰看着林振华,眼睛瞪得比铜铃还大。

这已经是林振华与谢悠善会谈之后一个多月的事情了,这一个多月里,林振华一直忙忙叨叨地在各地奔忙着,着手解决浔阳的水运交通问题。

工业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的支持,从陆路条件来看,浔阳算不上一个交通便捷的地区。贯通南北的大京九铁路要在几年后才能通车,目前,浔阳只能通过一条南浔铁路连接中国南方的东西大动脉——浙赣铁路,运力相当有限。至于说到公路,就更不靠谱了,当年全中国的公路等级都非常低,根本支撑不起海量运输。更何况,公路的运输成本高得惊人,除非是高附加值的产品,否则光运费就能够把你的竞争优势彻底消灭掉。

林振华选择在浔阳建设汉华重工,看中的就是浔阳濒临长江的特点。长江是世界级的黄金水道,水量是莱茵河的6倍。早在几十年前,就有“一条长江相当于17条京广铁路”的说法。水运是所有运输中成本最低的,按综合成本计算,长江水运的成本相当铁路的1/2,相当于公路的1/6。

此外,水运还有陆路运输所无法比拟的一个优势,那就是能够运输特大、特重的物品。如果要通过公路或者铁路运输一个1000吨重的部件,车辆、路面、桥梁承重能力等等,都是死结。但对于水运来说,1000吨不过是一件轻轻松松的事情而已。

随着汉华重工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林振华rì益感觉到了长江水运带来的便利。汉华的主打产品是化工机械和设备,那些重达几十吨、直径十几米甚至几十米的大罐子,就是通过长江上的货轮运输出去,再漂洋过海,抵达亚非拉各国的目的地的。汉华家居公司的家电、自行车等产品,以及未来江实电的电冰箱等等,也都是装入集装箱,通过浔阳的港口外运的。

如今,除了汉华重工之外,浔阳本地也在大力发展外向型工业,意在将浔阳建设成为一个外向型工业基地,而这就对浔阳的水运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浔阳市的各位领导,诸如洪予安、谢悠善等,也都是有经济头脑的,对于长江水运这个问题,有着清晰的了解。众人在一起商讨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