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部分 (第1/4页)

巍�

孟乔芳微微拱手,道:“王爷以为该如何打?”

从爵位上来说,吴三桂是王爷,孟乔芳只是个梅勒额真,简直是天壤云泥之别。不过从职务上来说,吴三桂这个广宁王眼下也不过是一镇总兵,而孟乔芳却是统领一省的最高文官。最重要的是,吴三桂是汉人,孟乔芳却是旗人。

“留一万人马紧锁峪儿口。不使盂县之敌西进足矣。”吴三桂在地图上指了指道:“大军南下,从太岳山狭道打辽州(今左权县)、沁州(今沁县),先取潞安府。”

孟乔芳心中一算清军在山西的兵力,也觉得这样安排是最效率。他笑道:“还要劳顿王爷,先行南下攻取辽州。”

吴三桂直起腰,良久方才道:“我吴家受大明国恩,不忍一矢相加。我军先屯驻太原府,待你们取了泽州。打通南下豫省之路,本王自带兵去取潼关。杀闯逆。”

孟乔芳脸色微变。他早就听闻吴三桂称明朝为“我朝”,称大清为“贵国”,显然是身降心不降。不过就算吴三桂的关辽军用不上,还有孔有德的汉军旗。这回孔有德还带了五门红衣大炮,要轰开明军的关卡未必是桩难事。

“无妨,想来恭顺王是愿意取这份大功的。”孟乔芳语气温和。还了吴三桂一句。

——庸才,北直那边不打,山西打得再热闹也是事倍功半。

吴三桂冷笑一声:“到时还请通报一声。”

孟乔芳端起茶盏。

吴三桂不等小厮喊出“送客”,已经起身朝外走去。

看着吴三桂的背影,孟乔芳身后侍立的小厮久久不能拔出目光。直到吴三桂似有感应地驻足回首,他方才将目光投在地上,紧盯着砖缝里爬出的一只小蚂蚁。

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厮是孟乔芳在京中分到的包衣,因为他善拳脚能识字,便带在了身边,倒是颇为得力。

当然,觉得这小厮得力的人不止孟乔芳一个,徐惇拿着源源不断从山西巡抚部院传来的情报,也觉得这个代号“一枝梅”的情报员十分得力。

现在北京有宋弘业盯着,清军在华北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皇太子的眼睛,所以锦衣卫的工作重心就要转移到山西这边。一口气在孟乔芳身边埋下了三颗钉子之后,徐惇开始布置大同到太原的情报网络,深感人手不足,英才难得。

就在这么紧张的情况下,徐惇又得到命令,非但要在各府治所设立耳目,还要在太原府各乡间准备好“孤岛”,为大明潜入的探马提供掩护和补给。这可真是遂了徐惇“实现自我价值”“超越自我极限”的心意。

一个屯堡可不是一间商铺那么简单。

要在敌占区中设立能够补给的屯堡,非但要摆平官面上的关系,还得有足够多的可靠人手。

徐惇很快又从蛛丝马迹中发现了皇太子对这些“探马”的特别青睐。

皇太子从锦衣卫里调了些老手,给这些探马传授严刑逼供的手段。抓舌头拷问敌情乃是探马的老本行,何必从锦衣卫里学?那岂不是拿着牛刀杀鸡?旋即他又听说东宫调用了青衫医、账房、樵夫、猎户,乃至和尚、道士……各种各样的人去给这些探马授课。

这可不是寻常的探马。

朱慈烺只负责将任务布置下去,而且确保任务不要超过属下的执行能力就行了。剩下的事就自有下属办妥,他只管验收成果,赏功罚罪。

在将事权交给了左守义之后,朱慈烺就离开了盂县,前往泽州视察牛成虎的三营第二千总部。

泽州西面有太岳山,南面是王屋山和太行山,东面也都是太行山环绕,境内有沁水和丹水两条河流,在干涸的山西而言简直是鱼米之地。可惜沁水和丹水水流量不够大,不能广泛开展水力作坊和航运,不过用来灌溉农田是没问题的。

这里非但要种地,还要挖矿。泽州是煤铁之乡,尤其是煤层厚、质量好、埋藏浅、易开采的资源宝地。至于铁矿利用则要多费些力气,绕过局势纷乱的河南,先北上再南下,送往徐州。

泽州府驻军官厅里,硕大的沙盘上表明了整个泽州盆地的山脉、甬道、河流、关卡,以及驻军分布情况。作为重要武器的火炮,也标志其上。这间房间等闲是不让人进来,门口守卫森严,只有校级军官才能拿着牛成虎的批文进入其中。

朱慈烺被一干参谋围在中间,听着近卫三营第二千总部的汇报。

牛成虎昂首挺胸,站在朱慈烺身边,一言不发。

二总的参谋长何兴梦曾是个生员,在乡间做蒙学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