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部分 (第1/4页)

瞪衔一褂懈鼋ㄒ椋�蛐聿⒉荒艿玫侥愕娜贤�!�

“但我仍然愿意聆听。”

“我们向皇太子殿下自荐,进入钦天监。”利类思道:“如果我们能够在世俗政治上取得与汤若望平等的地位,在中国传教中,或许能够有更大的发言权。”

“但是中国人对于立场和历史实在太看重了。”安文思有些迟疑:“我们曾经处于皇太子敌人的阵营,这与汤若望在一六四四年的错误立场相似。”

“不,不一样。”利类思道:“只需要看看报纸就能发现,皇太子对于逆贼李自成表现出了惊人的宽容,但他对博格达人则异常严厉。汤若望神甫不该站在博格达人一侧。这就是区别。”

安文思沉默片刻,方才道:“如果能够将西班牙人挡在门外,我并不介意介入世俗政治,虽然这可能意味着极大的危险。”

利类思笑了笑,道:“能够达成这样的共识实在太好了。如果你,我的兄弟,愿意更宽容地对待汤若望神甫,肯定他在中国做出的贡献,那就更好了。”

“我的兄弟,你会看到真相的。”安文思一语双关地引用圣保罗的话,说道:“我们都因亚当而有罪。”(未完待续。。)

ps: 求推荐票,求月票~~~!

五九五 牒书走报州与县(8)

汤若望并非不知道安文思对自己的成见。在某一次教士的聚会上,安文思当众指责汤若望将教会的财产花在自己的奴仆身上,并且还曾拒绝他人进入自己的房间。

这对于发誓绝财、绝色、绝意、绝对效忠教宗的耶稣会教士而言是十分严厉的指控。

虽然其他在中国的神甫仍旧愿意支持汤若望,有些人更是反诉安文思过于轻忽地指责一位神甫,但汤若望受到的打击和质疑仍然让他心情沉重。在请求天主的宽恕和赐福之后,汤若望决定与皇太子殿下开门见山地讨论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教问题,这是当初皇太子承诺过的事。

汤若望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否因为一六四四年的立场问题引起了皇太子的疏远,但他的觐见请求的确没有被核准。

于是他决定冒险与皇太子殿下“邂逅”一番。

……

崇祯二十二年四月初五的下午,皇太子与皇太子妃一同莅临位于北京西郊的皇明经世大学。

北京西郊有连绵不断的西山秀峰,地形多样,遍地皆是自流泉,在低洼处汇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池沼。尤其是玉泉山水自西向东顺山势注入昆明湖,成为西郊最大的水面。早在辽代这里就有了玉泉山行宫,国朝万历年间,武清侯李伟在此修建的“清华园”(北京大学西墙外)号称京师第一名圆。

经世大学的校址就取在清华园,又将毗邻的勺园吞并其中,整个校区乃是古典园林的模范。学子在其中用功苦读之余,也可游园消遣,丰富头脑,愉悦身心。

虽然武清李氏之后希望能够拿回此地。但显然皇太子是不可能应允的。非但不应允,为了永绝后患,朱慈烺暗示都察院介入,很轻松地找到了一堆罪证,从贪污到高利贷,应有尽有。直接发配辽宁,再也不可能回来了。

段氏在家的时候偶尔还能跟母亲、妹妹去庙里逛逛,从未想过入宫之后竟然还有机会离开皇宫去游园,激动得几乎一夜没睡。等她上了皇家专用的四轮马车,才昏昏沉沉的睡了过去。

朱慈烺不喜欢全套仪仗,甚至可以说是深恶痛绝。如今天家威严可能不逊于开国之初,而百姓对皇太子的个人崇拜远超过太祖高皇帝,这种情况下为何还需要仪仗来自我炫耀呢?然而传统的巨大力量终究让朱慈烺不得不妥协,他唯一能够做的只是身穿常服。

段氏从朦胧中清醒过来时。车驾已经快到经世大学门口了。她远远就能看到巨大的牌坊式的正门,正中间刻着“于斯为盛”四个字,看手笔却有些眼熟。

“是御笔。”朱慈烺适时解释一句。

段氏应了一声:“难怪看着眼熟,像是哪里见过。”

“‘敬天法祖’匾也是御笔,宫里不少地方都是御笔。”朱慈烺道:“皇父的书法学唐太宗而实有过之。”

段氏颇有些羞涩道:“我倒是觉得殿下的字更好看。”

“我擅长写小字,大字只是写得不丑罢了。”朱慈烺适当谦虚了一下,避免了与父皇在书法方面一较长短的尴尬。因为两世为人的关系,朱慈烺的心性比中年崇祯更为稳健。真要细细品读的话,并不比崇祯写的差。

两人说着话。仪仗和马车已经过了正门,校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