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部分 (第1/4页)

“小孩子会对师傅产生崇拜,甚至否定自己的父母,这也是人之常情。”朱慈烺想起自己前世也有过这样的时期,以为老师说得都是对的,反倒是父母啥都不懂——不是么?他们整天忙着上班,又不去学校上课。

“陛下这般安慰自己倒也不错。”段氏抿口笑道。

“不过这种趋势不对啊。”朱慈烺轻轻捶了捶床沿:“秋官从小到大,我没有少付出心血,怎能让他变成一个腐儒?”

“也不算腐儒吧?臣妾听闻黄先生的人品学识都是不错的。”段氏严肃下来。她对于儿子们的师傅选择十分上心,当初极力不肯让方以智来教皇太子,就是怕方以智再教出一个定王。

黄道周名声在外,母亲和妹妹打听之后告诉她,此人被誉为当世圣贤,十分了不得。所以段氏格外希望黄道周能够成为皇太子的老师,也终于遂了愿。

“人品和学识这些东西对常人而言固然重要,但秋官日后可是皇帝。”朱慈烺顿了顿,道:“有些人是不适合当皇帝的。当初朕就想过从诸子中挑一个适合的继承大统,结果弄得大逆不道似的,只好立了秋官为皇太子。如今想换也不能换了。只有好好教他才是啊。”

段皇后垂头静坐,良久无语,终于道:“陛下还是纳个妃嫔吧。”

“你有什么毛病?朕一说孩子的教育问题你就跟我提纳妃的事。”朱慈烺不自觉地用上了工作时候的声音,听起来让人发冷。

如今朝野内外都有劝皇帝纳妃的声音,因为孝宗的前例,好像皇帝不多纳些妃嫔就是不和谐的污点。好在段皇后接连产下了三个皇子,而且各个都生得健壮,又无天花之虞,国本稳固。这才没有形成大的声浪。

“皇帝不是嫌臣妾生的皇子不好么?”段氏顶了回去。

朱慈烺刚想张口解释,看到段氏隆起的腹部,又忍了下来。

“早些睡吧,明天还要早朝。”朱慈烺翻身上床,结束了争论。

“明日逢戊,就皇帝一人上朝么。”段皇后冷冷道,显然不想就此罢休。

……

隆景五年腊月到来时,北京城里人人都穿上了的皮衣、棉衣。顺天府府衙的文吏尽数被派往街上。寻找没有换上冬衣的人,进行管制。

这是顺天府尹李邦发定下的规矩。目的是防止有人贫寒冻死。

如果放在朱慈烺前世,肯定会有人对此大发议论,认为官府管得实在太宽,人家爱穿什么穿什么,冬天穿夏装就要被抓的话,让女孩子们如何出门?

然而在大明。官府就是第二父母,没有人觉得官府管得宽,反倒觉得这是官府爱护百姓。

唯一的争议就在于爱护的手段恐怕有些过激。

天子脚下也是有穷人的,对于那些被查出家贫不堪生活者,顺天府都将他们强制送去了宣府、朝鲜等边镇。虽然那里有粮有地。但强令百姓离开故土却终究是人间惨事。

“前日家中来信,说有一艘去琉球的船沉没了,三百余迁徙百姓只有十来人生还,真是惨绝人寰。”黄道周看着官道上蹒跚而行的强制迁徙队伍,面露忧色,对前来送行的解学龙说道。

解学龙道:“朝廷要实边,这也是迫不得己而为之。虽然侵扰百姓,却是为了国家百年之计。”

黄道周颇有些无奈,自嘲道:“圣君在上,自然不能见这等蚁民之苦。我辈所能做的,无非也就是让这沿途少死些人吧。”他顿了顿又道:“谁能料想今日竟然有百姓因贫坐罪?也不知千秋万载之后,世人如何看待我辈。”

解学龙负手而立,看着眼前的百姓出神。

作为大明天官,解学龙在吏部尚书的位置上并不很得意。因为资历的问题,许多人给李老尚书面子,却未必给他面子。他唯一能够依赖的就是朝廷的各种规章,在公言公。这虽然帮了他极大的忙,但也导致愈发依赖章程,转圜余地极小。

譬如这次内阁要以黄道周为朝鲜、海西两省督办粮务、推行教化总督,解学龙是十分反对的。

将黄道周这样的完人打发到那个地方去办理庶务,岂不是明珠暗投?

虽然这么想,内阁的程序没有问题,黄道周本人也的确适格,甚至皇帝陛下都暗示尽快让黄道周赴任,他这个吏部尚书又如何能够反对?

“此番东行倒也有一桩好处,”黄道周打破了知己好友的沉闷,“我正好以东国为验场,推行圣教,或许有生之年还能看到朝鲜尽皆王化呢。”他开朗笑着,驱散空中的阴霾。

解学龙勉强笑了,拱手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