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 (第1/4页)

�锏牟陕蚯�吭掠卸嗌伲�四渴窃跹�模���岸济晃使�U庖菜闶歉銎趸���蛩阆劝迅�锏墓婢乩�菖�宄��倮戳⑿碌墓婢匾膊怀佟�

看着宁阳离去的背影,刘婶擦了擦额上的汗从地上起来,没想到这王妃从小长在宫里,原以为金枝玉叶的公主,不可能晓得这些事,平日里见着王妃她也一副很好说话的和善样子,没想到却是个精明的。只是终究是年纪不大,糊弄糊弄也就过去了。

正当刘婶这样想时,宁阳回了暖阁,命月桂将内院总管刘阿唤了来。

“平日里王府的采买钱例份都是如何算的?”宁阳坐在椅子上,月桂将旁边的火盆里加了块炭,放到了远处。

刘阿回道:“回王妃,府里各个院儿里所用不同,例份也不一样。以衣房、丝染房为例,四季所用的绸缎布料除了宫里赏下来的,王府有专门的买办,四季按时从各贡县里办上来,以供府里的主子、下人们裁衣所用,这些银子夏秋一千两,春冬要两千两。是王府各个院儿里的大头儿。针线房里主要是绣活儿,除了名贵些的丝线外,其他都花不了多少钱,那些丝线也是每季由采买绸缎布料的买办一同带回来。首饰房每年的首饰用件也有宫里赏的,此外王爷望城的封地离东海很近,海珠等物每年都有进贡,加上下边孝敬的,首饰所出每年不超过一千两。花房那边也一样,若王府没动工建池子之类的大事儿,那边也就是侍候着府里的一草一木,养些名贵的花草。浣衣房、杂役房所出的都是月钱,并无其他。算起来最繁琐的要数厨院儿,每月的银钱不定,要按着当月的菜市来,常常都是用完了就报上来,没个定数儿。”

“没定数儿?”宁阳想了想,问道,“既然其他院儿都有专门的买办,为何厨院儿没有?”

刘阿愣了愣,回道:“回王妃,买办都是商户,王府里用的买办更是大商户。商户做的都是走南过北采买古董、布缎、首饰、家具、金银玉器之类的大买卖。这送菜送肉的赚不了多少钱,除了农家的,谁也不愿意做。因此只能去菜市上。”

宁阳笑了笑,说道:“这就是了,既然这小买卖大商户看不上眼,可农家的百姓却不会嫌钱少。为何不把肉、菜、蛋、调味料子、米面等物分类好,找几家东西新鲜的农户,让他们夏秋两季按王府所用每日晨午送上府来?如此不是省事又省力?”

刘阿闻言又是一愣,躬身说道:“是,王妃明鉴,老奴怎么就没想到这法子呢?”

宁阳却笑了笑,只怕不是没想到吧?王府里的管事,放到现代去,都是管理方面的经理级人物了。内院儿总管差不多也算是个总经理了吧?可能想不到这个?之所以想不到,只怕另有原因吧。只是这刘阿平时办事还是得力的,看着不像是个贪图小便宜的,他把别的院儿都管得还不错,唯独厨院儿没什么规章,为什么呢?

“上个月厨院儿用了多少银子?”宁阳试探着问道。

“回王妃,总共三百二十三两七钱。”

“三百多两?”宁阳这回可真是愣了。好半晌她才道,“厨院儿的账本可在?去拿来我看看。”

刘阿没想到宁阳竟然还会看账目,这让他有些惊讶,但还是躬身应了,退下去之前,却听宁阳道:“悄悄地去拿,别让人见着。今儿下午与你说的事儿,不许传出去。”

待刘阿出了暖阁,一旁侍候的奶娘和月桂互看一眼,奶娘说道:“三百多两,我的祖宗喂,奴婢以前未进宫时,家里一年也就用个一两半银子。有时年景不好,节衣缩食的一两银子也能凑合着过。那时候村头的良田一亩也不过七八两银子,乡里的员外家里也不过几百两家当,那都算是让人眼馋的富贵人家了。这王府里家大业大的,就算几百号子人一个月也吃不了百姓家富户一辈子的家当吧?”

月桂也有些吃惊,说道:“奶娘说的是,奴婢未入宫前儿,家里还算殷实,奴婢的娘亲操持家里,去市上买斤肉也不过二十文钱。一家子一日有五十文钱,那都能有鱼有肉吃上一桌了。”月桂说话间奉了盏茶给宁阳,“依奴婢看,王府的厨院儿里这钱用的可真是多,指不定有什么鬼呢。”

宁阳点头喝了茶,古代金银出产地很少,很多人家都是用铜板的。一两银子抵一千二百多文钱,她也不相信王府里一个月吃东西能花三四百两银子。

这真是不问不知道,一问就问出个事儿来。诸葛端云是亲王皇叔,比一般的亲王年俸要多些,每年银子一万五千,禄米八千。加上在朝中领着辅国总领大臣的官职,年俸两千,禄米八百。如此算来,仅帝都王府里每年就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