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部分 (第1/4页)

云风抬眼望了望天,如今只能赌一把了。

而此时,帝都的王府里,奶娘等人一脸喜意地给宁阳道喜,说道:“奴婢们就知王爷定会吉人天相!这不果真没事?”

宁阳握着诸葛绫的手,激动感慨,一时难言,只说道:“无事便好,多谢公主告知。只是不曾想王爷竟去了北关调兵……”宁阳垂下眸子,心里隐隐有种不太安心的感觉,她强压下这种感觉,问诸葛绫道,“那王爷信中可有交代他遇刺之事?”

诸葛绫闻言有些欲言又止,看了看屋里的丫头们,宁阳见了便将几个丫头遣了出去,只留了奶娘、子陌、良儿和孟家姑娘在,这才说道:“这些人都是信得过的,公主不妨直说。”

诸葛绫这才点了点头,说道:“皇叔于信中说,那晚趁乱暗中放冷箭之人并非戎人,而是镇国大将军蒙阔。”

“谁?”宁阳自榻上站了起来,惊愣地望着奶娘,奶娘与良儿和子陌互看一眼,忽而大怒着骂道:“小心眼的老贼!当初是他府上硬把小姐塞给王府的,在王府犯了白日宣淫的罪,换成别的府上不得打死?竟还敢记仇?!背后放冷箭的事也做得出来,不怕作死!”

“小声些,别传扬出去。”诸葛绫望了奶娘一眼,拉着宁阳重新坐下,说道,“如今皇叔不在,蒙阔掌着边关十万大军,若是叫他知道行迹已经败露,依着他的性子,指不定做出何事来。皇兄不能拿边关和边关百姓做赌,因此只能暂且瞒着此事。他虽已经派人急往北关和沿途州府传旨,然朝中文武百官对皇叔私返封地之事颇有微词,这几日已经有言官上折子弹劾。这些折子皇兄虽留中不发,但朝中微词颇重,王府只怕要受些牵连。我与皇婶说这些,只是想皇婶心里有个数儿,若是过些日子谣言甚重,皇婶不可轻信,只安心养胎便好。”

宁阳闻言皱起了眉,方才听到诸葛端云回北关时心里那种不安的感觉果真不是她胡思乱想。诸葛端云如今毕竟在帝都任着辅政统领大臣,私回封地就是重罪,何况他如今还主持着边关的战事,他若是遇刺,只要性命无事,按理就该回军营,如今他私自回北关,言官若是咬着他不放,便是说他意图谋逆都是有可能的。好在他给皇上发了信报……

宁阳握了握拳,静静坐在榻上。她曾经想过蒙阔会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但没想到他当真公报私仇。皇帝的考量她能理解,蒙阔这般胆大妄为,手上又有十万大军,若他知道事情败露,狗急了跳墙,改投了北戎也不是没有可能,到时边关沦陷,百姓遭难……

宁阳叹了口气,对奶娘等人说道:“遇刺真凶之事,你们便且装作不知,待边关战事大定,再论功过不迟。”

奶娘等人也知此事并非儿戏,便都点了头。孟茹却看了眼诸葛绫,淡声问道:“民女有一事不明,还望公主解惑。”

宁阳和诸葛绫都是一愣,诸葛绫说道:“孟姑娘何事不明?”

孟茹冷淡不改,眼却如刀剑,说道:“皇上瞒着此事,固然是万全之策,然而何以不将王爷私归封地之事也瞒下来?沿途下道密旨,放北关军出入各州府便好。何必要告知朝中百官?如此一来谣言对王府不利,王妃受此压力若有个闪失当如何是好?二来朝中文武得知此事,怎保就不会传进蒙阔老贼耳中?”

孟茹这话说得很不客气,诸葛绫听了皱起眉来,起身说道:“孟姑娘此话何意?你可是在怀疑我皇兄故意如此做?”

宁阳瞧着诸葛绫神色有些不豫,这便要起身相劝,不想那孟茹是个直来直去的,当真迎上诸葛绫的质问,说道:“皇上真无此意?自古帝王多疑,我父亲当年统着帝都兵马时,先皇也是诸般猜疑。如今王爷权势甚大,皇上难道真无兔死狗烹之意?我曾听闻,当今圣上行事放荡不羁……”

“放肆!”诸葛绫当真怒了,这一声喝,吓得屋里奶娘和丫头们一声不敢吭,孟茹依旧不动,神色不改地盯着诸葛绫,宁阳脸色有些白。孟茹的话并非没有道理,自古皇权之下,每多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之忠臣良将,虽说诸葛端云与诸葛锦旭兄妹自小一起长大,然而皇帝毕竟登基这些年了,他皇叔威望甚高,难免他不会有杀心……宁阳也抬眼望向诸葛绫,她虽不太了解诸葛锦旭此人,但当真不希望他对诸葛端云会有此心。

诸葛绫气愤地说道:“你可了解我皇兄?你真当他是那权迷心窍,弑叔杀亲的昏君?!这些年皇叔身在帝都,身边无兵无将,若我皇兄当真存有杀心,为何不趁这些年下手?反倒要等着皇叔回了北关,召集二十万铁军,才生出杀他的心思来?你莫要因着孟家的遭遇,便钻了那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