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部分 (第1/4页)

地和面包,这才是长久之计。(这方法无敌,不服来辩)

如此一来,斯大林想不完蛋都不可能。

被德军包围的苏军,只有少数部队负隅顽抗,绝大多数苏军选择了投降,特别是一些苏军俘虏主动现身说法,说德军是如何如何有待俘虏。

经过斯大林大清洗的苏军,很多苏军其实都生活在深深的恐惧之中,谁都不知自己是不是下一个被内务部处决的人。

如此情况下的苏军,除了口头上喊一喊斯大林万岁,或者是喊一喊一切为了斯大林,他们内心不可能真的对斯大林无限忠诚。

斯大林想靠杀戮和恐怖统治来获得人心,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啊!历史上要不是英美支持斯大林,这暴君身上的神话早就被揭穿了。

苏军大量的俘虏被运送到波兰境内,开战才短短的七八天时间,运送到波兰的苏军战俘就有将近一百万,要改造这些苏军战俘,工作肯定是巨大的。

隆美尔元首为此成立了一个苏联事务局,这个局就是专门负责苏联占领地的一些政务和俘虏改造工作。

有这宣传天才之称的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被隆美尔元首继续委以重任,担任苏联事务局局长,党卫军总领袖希姆莱这个隆美尔元首的狗腿子,也被任命为苏联事务局副局长。

隆美尔元首根据两人的工作能力,给戈培尔和希姆莱两人的分工比较明确,戈培尔负责苏联占领地的政务和俘虏改造工作,希姆莱这个党卫军头子负责管理苏联俘虏的工作。

【请兄弟们看在落叶坚持的分上,把月票和推荐,赠送上街送来,落叶拜谢。】

以下免费,落叶主要是想说明隆美尔善待苏联人民,就可以获得苏联人民的支持,哪怕隆美尔真的是侵略者,因为他是一个善良的侵略者,是他把苏联人民从斯大林的****之下解放了出来,他会给苏联人民自由,尊严,工作,土地和面包。

民心的反噬

1942年河南大旱,颗粒无收,饿殍遍野。

《大公报》和《时代》对于河南灾情的披露,让******陷入国际舆论压力之下。为堵人非议,******派中央勘灾大员张继、张厉生二人前往灾区视察。

根据张仲鲁回忆,此二人来到河南,先召开一个小会宣示“中央德意”:一方面,救灾、军粮是两件事情,灾要救,但不能为救灾减免军粮;另一方面,不应对灾荒夸大其词、过分宣传,以免影响抗战士气、混乱国际试听……总之就是赋税一个子都不能少,舆论上正面文章要正面做、反面文章也要正面做。二张告诫河南官场:诸君受党和领袖抚育栽培提拔才有今日,一定要“实事求是”。

“二张回去后,把缩小了的情形报告******后,******才决定拨给河南法币1。2亿的救灾贷款”。即使是这点杯水车薪的钱,也被河南省政府秘书长马国琳和省银行行长李汉珍扣下用来做投机倒把买卖,一直拖到1943年麦快熟时才买了一批发霉的麦子发给灾民,而截至彼时,河南至少已经饿死了三百万人。这个数字,被当时的河南官方统计为:1602人。

“我们知道,在河南农民的心底,有一种暴怒,要比死亡本身更酷烈;我们也明白,政府的勒索,已使农民的忠诚化为乌有”。从河南回到重庆的白修德,看着重庆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内心涌起无限悲哀:“重庆谁也不相信我们,直到一年后日军在这全部的插曲内,最后加上历史性的一幕。”

“历史性一幕”发生在1944年春夏之交。这一年,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受到重创后,孤注一掷在中国发动空前规模的“一号作战”,意欲打通直通南方的大走廊。历时38天的战斗中,日军5万余人的兵力,打垮了40万人的****,豫中30多个县城被日军占领。

汤恩伯部向豫西撤退时,“历史性一幕”发生了:豫西山地的农民举着猎枪、菜刀、铁耙,到处截击这些散兵游勇,后来甚至整连整连的解除他们的武装,缴获他们的枪支、弹药、高射炮、无线电台,甚至枪杀、活埋部队官兵。5万多****士兵,就这样束手就擒。

“中原王”汤恩伯恼羞成怒,这位河南民众口中的“四害”(水、旱、蝗、汤)之一,把中原会战失败的罪责推到河南百姓身上,破口大骂河南人都是卖国贼。其实何止一个河南,其他地方这样的事情也不新鲜。《剑桥中国史》还记载:“1943年在湖北,一位中国司令官抱怨说:‘乡民……偷偷地穿越战线,把猪、牛肉、大米和酒送给敌人。乡民情愿让敌人统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