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 (第1/4页)

“这水稻还可以这样种?”李恪走后没多久,第一季水稻就到了收割的时候。李好把那些富商带到了自己的庄子,让他们看着自己这边演示曲辕犁和水车,还有人力打谷机。

更重要的是李好还展示了一种新的耕种方法,水稻二季收种。长江以南种两季水稻很正常,这里的气候很适合种两季,只是这个时候的二季水稻耕种跟后世有点不一样。

这边的第二季是直接在原本收割后的水稻茬上面等着翻新,然后再重新长出水稻出来。这种叫再生稻,也叫晚稻,但是产量比李好的这种方式就差了很多。

而李好演示的方式不一样,他是在原本的稻田里面的水稻留了一部分秧田。然后在秧田这边培养新的水稻种苗,等第一季水稻收了后,立刻翻地再种上第二季。

这种耕种方式的产量比再生稻高不少,不过中间就会成了最辛苦的时候。一季收一季种,还是最炎热的时候,在后世这个时期会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叫“双抢”。

第一百零四章 农科全书

“当然可以这样耕种,不过对水稻种子的要求就比较高些。”李好听后笑着解释了一番,为了第二季的水稻生长期足够,第一季的水稻就得用早熟品种。

那个在穿越古代上很有名气的占城水稻李好懒的去找了,他用的是积分换过来系统提供的种子。这种种子成长后还可以自行育种,不需要以后再次跟系统购买。

水稻育种的事情对于李好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这活他也干过,不过到了水稻抽穗的时候就有点辛苦。

为了种子有保障,大热天的还得用绳子把父本母本的花粉拉上几遍,人工辅助授粉,这样种子的合格率要高不少。

“这个曲辕犁和水车真是好东西,人力打谷机也不错。这两季水稻种植的方式更是新奇,如果真如李少君所说。那这些东西应该记于纸上,让更多的人知道就更好了。”

一个富商听了李好的话后,看到李好庄子里面各种长的茂盛的庄稼,再看那个两人轻松脱粒的人力打谷机,感叹的说了一声。

可惜这个时候的书籍太珍贵了,很多人根本就买不起。比如那本《齐民要术》,明明是农书,但是很多农民却用不上。

“这个我家郎君早就在做了,前人的《齐民要术》现在在长安随处都能买到,还不贵!过不久潭州府也不例外。而且我家郎君现在还在编一部新的农书,正在写这江南地区的耕种情况呢。”

武顺这个时候帮李好说了一句话,新编的农科全书正在写。李好收养的那些少年都在帮忙,很多资料都是武顺帮着在整理,她自然知道这些情况。

李好编的农科全书跟《齐民要术》有很大分别,他不是分纲目来编写,而是分地方来写的。现在在整理的只有长安附近,以及这边潭州府的农科。

里面涉及的内容包括能种植什么作物,怎么种植作物,以及养殖技术,和养殖技术同种植配套的模式,农耕工具的改进制作技术。

再把周围的一些特产和风俗,包括林业,渔业和药物以及美食全部写了进去。这些光靠这时的数字统计自然不行,李好还得去系统兑换资料才能完成。

无论是《齐民要术》,还是以后的《农政全书》,都不可能比这里做的更详细。单单字数的话,李好这本才整理两个地方的书就已经过五十万字了,等完成后,完全吊打他们。

“少郎君高才!高义!”周围的富商听了武顺的话后,齐声称赞了一番李好。这种事情一旦做好后,就是流芳千古的事情,还是惠及后代的事业,他们都是真心佩服李好。

单单一个两季收割水稻,按照李好的说话,至少能增产2…3石,这就是一个很厉害的数字。加上那个能省力省时的曲辕犁和人力打谷机,方便灌溉的水车,这些都是宝物啊。

可惜的是,潇湘商会的会长不是李好,只是李好的一个弟子出面,在商会里面任了副会长,还让自己的未婚妻出面教人怎么管理商会的帐薄。

要不然有这么一个大才做他们商会的会长,这些富商觉得他们以后完全可以在大唐商人里面独霸一方,或许称霸大唐商场也有可能。

“这些技术你们以后都是能够最先看到,最先用上的人。所以,还是那个老规矩,你们挣的多了,希望你们能够为附近的百姓多做点事情。也许有一天,你们还能改变商人身份低的局面。”

李好的这些东西也不是白给,他要在这边办学校,收养孤儿,尽量帮多一些的百姓,就需要这些人的帮忙。周围的那些富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