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 (第1/4页)

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

(第二十说从火大种性的修法,是不容易达到究竟的。观想本身火力性能的发起,虽然可以厌离有欲的妄情,但并不是真正的离欲。而且这种方法,更不是发心初学者的方便法门,这样怎么可以获得圆通呢?)

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

(第二十一说从风大种性的修法,是不容易达到究竟的。观察身体内外风大种性,有时侯是动摇的,有时候是寂静的,并非是绝对的无对待。既然动静有了互相对待的作用,就不是无上正觉的大道,这样怎么可以获得圆通呢?)

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

(第二十二说从观空的修法,是不容易达到究竟的。人们眼前可以观察到的虚空,是一种昏钝晦昧的境界,这就不是正觉的空性,也不是觉性的空。这个虚空现象,根本不同于菩提正觉的性空,这样怎么可以获得圆通呢?)

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 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

(第二十三说从唯识观的修法,是不容易达到究竟的。观察识性的作用,能观察与所观察的都是心识的现象。这个能观与所观的识性,又不是经常永住的。存心去观察识性,这个有存心的观察作用,也是一种虚妄的现象,这样怎么可以获得圆通呢?)

诸行是无常,念住无生灭; 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第二十四说从念性的修法,是不容易达到究竟的。因的心念的业力,是念念迁流,本来无常的。心念的性能,元来生灭不停。前念的因,引来后念的果。后念又成因。前念为更前念的果。所感受的果报,各自不同,这样怎么可以获得圆通呢?)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 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文殊菩萨又向佛作结论说,佛法出现在这个姿婆世界里;婆婆是堪忍的意思,可以说这个世界多缺憾,能忍受诸多缺憾的意思。这世界上真实教化的体系,在于听闻音声的清净功能。如果直取如来正定的三昧,实在要从清净能闻的自性入门。)

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

(要求达到离苦而得解脱的法门,最好的就是观世音苦萨的修法。观音菩萨具备两种意义,一是代表观世音其人的名号。二是代表观察观照世界上的音声法门。这个观世音菩萨与他的修时法门。经过如恒河沙数之多的时劫,和像微尘数之多的诸佛国土,都已得到大自在的力量,以大无畏做布施,给一切众生以安乐的境界。)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

(观世音菩萨与他的修持法门,第一就是他与一切众生的自性妙音,即如天籁清越的梵音,与海潮等相似的大声音。第二如果能够信心勤修,加以体验,依观世音位持之力,用之人世,就可以救世,而悉得安宁。用之出世,就可以获得自性真心常住的果位。)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门,此则圆真实。

(文殊菩萨重加证明地说: 正如观世音菩萨所说的,譬如一个人清净闲居的时侯,十方同时打鼓。这十处的声音,同时都可以听得到。这证明能闻声音的功能,是真实普遍圆满。)

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

(眼睛虽然有能看的作用,但受到障碍,就看不见了。口与鼻的作用,也同眼睛一样,都有一定的限度,也有一定的范围。身体是须要接触,才发生感触的觉受作用,离了感触,就没有觉受。心思念虑,则憧憧往来,纷繁复杂,极不容易整理出它的头绪。所以整个身心的六根,除了耳根的能闻以外,其他的功能都是不完全的。)

隔垣听音晌, 遐迩具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

(就是隔着墙垣听一切的声音响动,无论远近,都可以听得到。这种作用,是其他五根,眼鼻舌身意所不能具备的。因为这样,所以说:只有耳根的闻性,才能通达真实的自性境地。)

音声住动静,闻中为有无; 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

(声音的性能,在有声的时候,就有响动作用的动相。无声的时候,就是寂静无音的静相。能闻的自性,闻到有声的响动,就叫做有。闻到无声可闻的静境,就叫做无。在无声的静境里,虽然叫做无闻,但是能闻寂静无声的自性,并不是绝对地灭掉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