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部分 (第1/4页)

矣!

魏忠贤在去中都凤阳的路上,接到了一个小太监密报,知道缇骑已经出发现在捉拿他的路上。

老太监知道自己不可能有好结果,他把自己随身携带的钱财都给了那个小宦官,让他赶紧逃命,走得越远越好,千万不要再来找自己。

当夜,他听到驿馆外边有人唱道:“随行的是寒月影,呛喝的是马声嘶。似这般荒凉也,真个不如死。”

想到昔日的荣华富贵,魏忠贤也感到真个不如死,于是他哀叹数声在馆驿上吊自杀了。

老太监魏忠贤死了,其实他被后世妖魔化了,他对大明皇帝的忠心程度比那些文官高太多,而且没有证据表明魏忠贤在执政时有过侵害百姓,肆意杀民的行为。

但是历史的定论他就是一个无恶不作的坏人。黄胜认为党争没有好人和坏人,他们都是一个个有个性的人。

党争更加谈不上对错和好坏,结党都是为了营私。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不例外,因为他们的口号就是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什么党的利益?骗鬼呢!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已。他们至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与何地呢?

乱哄哄的朝堂换了群臣,一个个瞪着眼睛争夺胜利果实,那些修生词的大员纷纷落马,只有一个人例外他就是左右逢源的袁崇焕。

十二月,已经是正四品左佥都御史领关前道的黄胜来到了山海关拜见再次督师辽东的王之臣大人。

黄胜送了许多奇巧,如象牙、犀牛角之类的南国特产算作拜早年,两人已经是一党,当然会谈论朝堂之事。

黄胜从王大人口中得知袁崇焕得到了崇祯皇帝的信任青云直上,最近又得了锦衣卫指挥佥事世荫。

他突发奇想,准备试探崇祯皇帝对自己的态度,立刻写了弹劾奏疏列举袁崇焕诸多短处,绝对不是空穴来风,根本不是闻风奏事,都有真凭实据。

其中最有杀伤力的三条就是私自议款、主动请修建生词、建奴大兵压境时只图自保不救锦州,要求朝廷治罪罢免其官职,继续让他回家抱孩子。

言辞激烈的弹劾奏疏就是表明自己的态度,让皇帝做出取舍,如果朝廷任用袁崇焕督师辽东,自己立刻辞官归隐,誓不与此人为伍。

第三百五十七章: 参加科考

王之臣见了黄胜的奏疏也深以为然,他同样认为袁崇焕言过其实不堪大用也上书弹劾,表态不能跟这样的人同在辽东任职。

可惜崇祯这个孩子已经先入为主,把王之臣、黄胜的奏疏留中,依旧跟袁崇焕探讨收复辽东大计。

“五年平辽”的豪言壮语就这样出台了,袁崇焕认为凭他一人就可以守辽东、复故土,要求年轻的皇帝给予他足够的权力和财政支持。

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再次上当,他想成为尧舜禹汤,面临黄胜的选择题,毫不犹豫选择了可以“五年平辽”的大忽悠,抛弃了王之臣和黄胜。

王之臣没有如历史那般隐退回乡,而是给袁崇焕腾位置入阁回了京师。

崇祯新朝新气象,皇帝不识人也不会用人,也难怪,他毕竟是个十七岁的娃娃,一个孩子而已,如果不是神童见识当然有限,很明显朱由检资质一般没有过人之处,他完全是作茧自缚。

黄胜太年轻被同样年轻的皇帝无视了,朱由检虽然认为黄胜有才能,但是也认为他年少轻狂,居然以自己辞官不做逼朝廷革职可以一人复辽东的袁崇焕。

皇帝干脆不理会黄胜,赐天子剑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登、莱、天津,移驻山海关。这样的布置简直是把大明最有战斗力的军队一大半都交给了大忽悠。

袁崇焕获得权力和信任远远地超过了南宋岳武穆,可惜他没有岳飞的英雄气更加没有岳飞的才干,被红歹是玩弄于鼓掌之间。

此时的崇祯皇帝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他满怀希望给予了袁崇焕足够的信任和最大的权力,当然最后的结果伤害了这个幼小的心灵,直接导致他以后极度不信任文官集团。

这是崇祯皇帝的悲哀也是汉民族的不幸,可惜作为先知的黄胜也无能为力。

在黄家湾岛忙着过年的黄胜得到消息哭笑不得,崇祯如果把给袁崇焕的权力给了自己,黄胜真的可以五年平辽,给了袁崇焕只有等着亡国。

这一刻黄胜霍然顿悟,自己要得到至高无上的权力,很明显在朱由检皇帝手下办不到,自己要完整的窃取江山社稷也不可能。

算了吧,该来的躲多不了,大明不被建奴和流寇打得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