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部分 (第1/4页)

战船出发时水桶里全部是淡水,随着航海天数的增加,淡水耗用后以海水补充,效果杠杠的。

在黄家湾岛修建大教堂的西班牙传教士派了三人跟着船队回马尼拉争取资金,黄胜当然同意带上他们。

由于上一次南洋之行抢了太多海船,有许多都是被击伤后俘获,因此黄胜这一次出海准备带许多钢管质桅杆、维修船只的必备材料和风帆。

还要优选一百体质好技术过硬的造船工匠同行,消息一放出几乎体系内所有二十到五十岁的工匠都来报名,没有一个人害怕要远航万里。

他们都知道家主跟大家在一起,他们无比信赖家主,哪怕不是出任务发双饷他们也愿意跟随家主出海开拓眼界。

这次还要再次带领三百户黄家体系的老居民去浮山、岱山、临高增强组织架构。获得安定生活的这些居民不怕换地方从头再来,因为黄家体系等级森严,付出和回报成正比,待遇跟随职务变迁有升有降。

由于黄家体系还没有开始房改,所有老百姓的住房都是黄胜的财产,他们只有使用权没有产权,保长相对于普通百姓,居住面积会多出两成,级别越高所有的待遇都水涨船高。

在黄家体系玩穷狠无效,黄家提供了足够体系内所有人民工作的岗位,就不应该有贫穷者,如果来到黄家湾岛工作生活一年还很贫穷,不是伤病等客观原因,那么对不起滚蛋,哪儿来回哪儿去,黄家不要懒汉。

分配住房也不是按人头来,而是按照贡献和职务。当然过一两年就会房改,那时候老百姓有了积蓄,他们会追求更好的生活,商品房会满足他们的需求。

由于极度科学的奖勤罚懒政策,黄家体系鄙视好逸恶劳而导致的穷人,人人都努力成为新贵,因为家主说了,你们得到的月钱越多说明对黄家的贡献越大,成为富人理直气壮,值得所有人学习。

黄家人民只要能够获得提升的机会根本不怕换地方换工作,这就是只要努力就会得到回报的最好体现,人人积极向上。

第三百七十三章:初具规模

黄家的地盘根本看不到一个乞丐,因为确实衣食无着之人会得到工作和帮助。

职业乞丐么?不好意思,建奴那里会有人教育他们要好好劳动,黄家可以送他们去辽东生活。

新招募的一千知识青年水手在学校学习了小半年,这一次全部上船实习,这些孩子太向往外面的世界,一个个喜笑颜开。

黄家人民都喜欢听出海归来的战士讲遥远海外的故事,人人都期望有机会跟着家主扬帆远航,没有一个人害怕狂风巨浪。

浩大的船队在黄家湾岛人民载歌载舞的欢送下扬帆远航,没有人悲悲戚戚,一个个脸上荡漾着笑容。

没有得到这一次出海机会的人民都盼望着下一次交好运,期待着能够跟随家主行万里路。

船队乘风破浪,第一站到到达浮山港,逗留了一日,一年半的发展,这里已经初具规模,有了五千余户的常住民,港口相当繁荣,浮山所城里的地价直线飙升。

浮山所屯田达到了十万亩,屯民三千余户,现在正是收获春小麦之时,预计最少可以有十万石的产量。

鲁承祖结合实际每一户屯民只给了三十亩土地,因为这里可以两熟,土地多了可忙不过来。

浮山所虽然失去了两个有经验的军官,但是家主马上派来了六个伤退的火枪手战士来到浮山所当民事官。有了这六个曾经是鲁承祖战友的民事官加入,足以弥补金劲、周强调离的损失。

正月里又有二十位弓骑兵和重步兵总旗官来到了浮山所工作,鲁承祖正愁缺少贴心的军官,家主好像知道自己的心思一下子就派来二十位经验丰富的老兵。

他马上把麾下卫所军满员了,真的有一个千户的人数,把骑兵、重步兵部队交给分配来这里工作的军官,自己专心培养火枪手。

浮山港来往于黄家湾岛的班船已经每天一发,去岱山岛的班船也早已运行,现在两天一班,沿途停靠南直隶两个港口,分别是淮安府海州港,扬州府南通州港。

由于黄家的客运班船船票便宜,安全快捷,选择乘坐黄家班船来往的客商逐渐增多,增加班船正在酝酿之中。

浮山所日渐繁荣,南来北往的商船络绎不绝,在浮山港做生意的商人有许多开始在这里安家落户,以后还会越来越多。

鲁承祖这里的军饷黄胜其实已经不需要补贴了,民事官收取地租、房租、商税累计的数额已经能够支撑一千多卫所军官兵的军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