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部分 (第1/4页)

热热闹闹的宴席摆了三天,喝干了不知道多少瓶西风烈,联欢晚会演绎了整整九场,北直隶、南直隶顶级唱家争奇斗艳,柳如是、徐佛家脱颖而出,大有直追蓝彩儿、如梦、白牡丹之势。

孙承宗赋闲几年,建奴肆掠京畿他得以再度出山,这一次他不矫情,老而弥坚的孙阁老信心满满要在有生之年为朝廷解决建奴这个心腹之患。

孙承宗仔细询问过茅元仪建奴此战的损失,认为建奴伤筋动骨已是必然,明军紧接着稳扎稳打,建奴覆灭指日可待。

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想有生之年能够建此奇功,说不定如王阳明那样封爵荣归故里也未可知。

孙承宗主动上书朝廷再次陈诉辽东方略,当然还是堡垒围困战略。

孙阁老的态度满朝文武都懂了,力挺他的当然是东林党,由于孙承宗的老好人性格在东林党里不属于激进分子,政敌不多,因此太多大臣上书言孙阁老可以总督辽东兵马。

大明朝廷本来都等着建奴来报复锦州的消息,谁知建奴大军根本没来,大部队往朝鲜去了,祖大寿的哨马一直放到三岔河都没有发现建奴大军活动,辽东大片领地好像被建奴弃守。

大明上上下下一片欢呼,貌似建奴被明军揍怕了,跑远了,于是乎,狡兔还未死,大家就在商议如何烹走狗也。

黄胜通过高第、王之臣几个交好的大人传递消息,得知自己不可能成为辽东经略,他暗自庆幸自己没有对朝廷抱有幻想,自己想得到的崇祯皇帝不给,看来只能逼其就范了。

只是远赴海南耍阴谋诡计的黄明道大军还没有音信从来,不急于一时静观其变。

紫禁城御书房,崇祯皇帝在看黄胜的奏疏,劳苦功高的黄大人积劳成疾,如今染了怪病,没由来的怕冷,辞去辽东巡抚和关前道兵备的官职,要求去大明的最南方任职,越往南越好,因为那里暖和。

崇祯皇帝不傻,感觉到黄胜知情识趣准备急流勇退,居然主动提出去南方边远之地任职。

由此可见黄胜准备远离朝廷权力中心,他如此不贪慕权力难能可贵也。

皇帝此时不过是按照帝王心术处理事情,根本不是厌恶黄胜,相反他相当欣赏黄胜。

他认为自己不肯交付太多兵马给黄胜,其实是爱护他,人心不足人之常情,不给他机会君臣反而能够和平共处啊!

皇帝决定赐爵,给这位不争权夺利的能臣荣华富贵,但是不肯黄胜远赴南方,留他在京师入阁。

大朝会,皇帝下了恩旨,黄胜加礼部尚书衔以文渊阁大学士入阁。

入阁?黄胜曾经出任翰林院学士,又担任封疆大吏辽东巡抚,又做过道臣兵备,资历和政绩以及功勋都足以,唯有一点不足就是年纪,连胡须都没有的阁臣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也。

虽然群臣不以为然,但是在皇帝有意停顿看看有没有反对意见的时候却没有一人出班反对,大家实在弄巧成拙不好转眼间打自己的脸。

因为前几天群臣还在玩捧杀,提议以郡王爵位厚恩黄胜,今天圣天子不过给了阁臣而已,此时急不可耐跳出来反对不合乎情理啊!

不仅如此,崇祯还册封黄胜南安侯世袭罔替给丹书铁券除谋逆但凡死罪罪减三等三次。

如此恩赏,震惊了群臣!

群臣在这个关键时候,脑袋刹那间短路忘记了说话,羡慕嫉妒恨不知凡几。老丈人张维贤乐得合不拢嘴,高第、王之臣、孙元化等好友一个个抚须微笑。

群臣沉默就是无异议,封赏顺利由内阁批红成为名正言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圣旨,可不是单方面的中旨。

洪武皇帝定天下时册封凤阳老乡俞通源南安侯世袭罔替,可惜俞通源死了以后还是被胡惟庸案子株连被除了爵位。

现如今黄胜没有被朝廷派驻南方,却给了个安慰奖,得了南安侯的爵位,黄胜唯有苦笑不已。

他胸有成竹,乐滋滋谢恩,高高兴兴入阁,成为了二十三岁的当朝阁老,可惜这位阁老是个另类,连胡子都不留,下巴刮得干干净净。

第一功臣的封赏落实了,下面就轮到其他人等,菜市场讨价还价又开始了,黄胜当了三天阁老,还是以身体不适为由再度告假休养。

姿态很高,对麾下的封赏全凭大人们做主,本人都极力赞成,如果有哪一位将军有看法,自己可以劝诫一二。

黄胜位高权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可是他放弃一切权力不肯跟衮衮诸公争权夺利,请假回家养病,满朝文武松了一口气,接下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