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部分 (第1/4页)

这完全是因为大明朝廷的执行力已经被官僚集团掌控,万历年派出去收税的矿监居然被江南士子围攻,最后以东林党为首的官吏众口一词:朝廷不得与民争利。

大明亿万升斗小民被东林党代表了,于是乎,大明财政渐渐地促襟见肘。

魏忠贤上台态度强硬,他是混混出身,自然不择手段,终于把腆着脸代表升斗小民的东林党干翻了。

年纪轻轻的崇祯以为东林党人真的大部分是君子,相信重用他们会垂拱而治。

魏忠贤名为阉党实为帝党,最悲催的情况出现了,皇帝居然对着自己的阵营举起屠刀。

五年过去了,老是上当受骗的崇祯幡然醒悟,再也不信任东林党人,可惜他身边已经没有能够力挽狂澜的得力干将,国事每况愈下。

第二天早朝,很明显睡眠不好的崇祯皇帝顶着黑眼圈跟衮衮诸公朝议。

救援失败难道就坐视大凌河被困的万余辽东精兵被后金军消灭,如果朝廷放弃救援以后还会有兵将敢于坚守关外城池吗?

朝会上,文武百官唉声叹气,人人都懂必须救援大凌河,人人都不知如何才能救援。

兵将从哪里调?人少了势必重蹈覆辙,可是要有超过上一次救援的人马谈何容易,况且听说了长山之战的损失,明军将领大部分都噤若寒蝉,兵丁们都畏惧建奴如虎。

朝廷强求这些将领出兵大凌河,恐怕他们带着兵丁走到半路就有可能溃散。

国情如此,衮衮诸公没有良策,但是他们会转移视线。

第五百一十三章:吴桥兵变

一份份弹劾奏疏呈上,众口一词弹劾孙承宗人老昏聩殇师失地。

老孙头也确实难逃其咎,再次下课了,回高阳闲居。

就在朝廷议论援兵之时,山东也来了六百里加急,东江镇旧将孔有德、李九成反了,攻击州县杀人放火无恶不作。

东江镇旧部的反叛是有原因的,毛文龙在东江镇深得人心,袁崇焕矫诏冤杀毛文龙,事后没过多久,袁崇焕也锒铛入狱。

经过三司会审后,被下狱半年的袁崇焕与崇祯四年八月在菜市口凌迟处死,那一天京师军民燃放鞭炮庆贺,太多人争食袁崇焕之肉。

然而崇祯皇帝太不懂政治,他居然碍于自己的面子没有给毛文龙平反昭雪。因为他曾经下旨认可袁崇焕擅杀岛帅的事实,并且夺了毛文龙的世荫。

袁崇焕伏诛,而毛文龙未能昭雪,东江兵人人心怀怨恨。

老实人孙元化又不懂政治,他以为辽人守辽土计划可行,接纳了许多东江镇旧部,有孔有德、耿仲明、还有李九成、李应元父子等等。

然而事与愿违,来到登州的东江兵与山东兵素不和,登州百姓也对他们另眼相看,东江兵每天都在承受山东人的白眼。

孙元化乃是士大夫,从来不了解群众,他根本不知道来到登莱当差的前东江镇兵将心里积怨许久,根本不愿意替朝廷打仗。

朝廷下达出兵救援大凌河的圣旨,孙元化无条件服从,立刻派出他认为比较有战斗力的孔有德部骑兵一千五百人马。

孔有德得到去辽东救援大凌河的命令后推三阻四,原定渡海登陆被这些兵痞以辽东海岸线已经封冻为由,出海转了十几天又溜溜达达回来了。

孙元化见无法走海路,朝廷又催促甚急,他居然委派孔有德再次带着骑兵千里迢迢走陆路救援大凌河。

不情不愿带着一千余骑兵援辽的孔有德走陆路抵达吴桥时,因遇雨雪,部队给养不足,一路上偷鸡摸狗当然屡见不鲜。

孔有德部军纪败坏,当然与山东人屡有摩擦,吴桥人皆闭门罢市。东江兵更加得不到粮草,怨恨逐渐变成了仇恨。

导火索是因为有个东江兵强取山东望族王象春家仆一只鸡,这位王象春可是东林党干将,历任大理寺评事,兵部、工部员外郎,擢至吏部郎中,《东林点将录》内称“浪里白条”。

他家的鸡当然是战斗鸡,也是由于王家人平时跋扈惯了,几个家丁居然逼着孔有德逮拿那个偷鸡的东江兵“穿箭游营”。

真是不作死就不会死,群情激奋的东江兵一拥而上把得理不饶人的几个飞扬跋扈的王家家丁活活打死。

吃了如此大亏还得了?王象春根本不在老家,他的一个儿子留在老家主事,这小子也是个作死的主,根本没有意识到人家手里有刀把子呢。

王家公子不肯罢休,逼着已经渐渐地无法有效控制麾下的孔有德查明真相,找出行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