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部分 (第1/4页)

他立刻表明身份,并且告知许四九流寇应该有几万,伊阳城小兵弱无法坚守,他就是火速出城般救兵。

许四九这段日子在中原大地跑了许多地方,早就看出来这个金知县是弃城而逃,但是他不点破,就当做县太爷真的是为求援而出城。

许四九和郭三喜当即决定加速前进尽快攻击流寇,即便贼人已经破城也不可能迅速控制局势,只要把火速他们打出去,就会保全太多家庭,能够救太多老百姓。

就在摧山虎几个发现伊阳城头的滚木石已经告罄,他们发动老营生力军进行总攻击,并且多次冲上城头,伊阳城岌岌可危之时,西边一阵大乱,传来“、、……。”的火铳声。

带着军民开始和冲上城头的流寇肉搏的李中正听见了火铳声大喊大叫:“乡亲们,一定是救援的官军来了,咱们有救了,快把贼人打下去!”

许多守城青壮也听见了火铳声,霎时间伊阳城头的军民士气大振。

他们有的端着长枪刺,有的用大刀砍,有些人只有木棍,此时也是抡圆了砸,已经军心动摇的贼子们一时间不能抵挡丢下两三百具尸体落荒而逃。

郭三喜自己的武力值恐怖,他长得牛高马大,临战时在缠绕软甲和棉甲外又穿上全钢胸甲,这八百人里有黄家私兵出身的军官六十六人,其余人也是五千乡勇里的佼佼者。

因为越接近战场面临遭遇战的可能性越大,因此一路上留下的都是技能或者体力稍逊之人,最后的七百余乡勇当然都是好汉。

虽然这些乡勇没有胸甲和缠绕软甲,但是都有黄家独家生产的帆布材质内衬钢丝的棉甲。

这种战甲轻便保暖,防护力足以抵挡流寇的弓箭,即便被明军制式步弓直射在四五十步左右也能够抵挡。

因为这是冬天,厚厚的棉衣也起到保护作用,流寇的射箭水平比建奴差远了,况且他们没有多少步弓。

郭三喜的队伍里骑兵太少,只有七个军官能够骑战算得上骑兵,其他人只能算骑马步兵,加上李家堡的八个武术家也不能冲击敌军。

处理日常事务是职位略高的许四九说了算,打仗就是郭三喜这个军事主官做主,黄家的作战条例最起码的一条就是服从命令听指挥。

郭三喜安排许四九带着一百乡勇和九个宣传队辅兵断后,自己和六十六个军官顶盔掼甲率先冲阵,身后尾随攻击的是二百使用木杆长枪的乡勇。

骑马的三十九人在七个骑兵军官带领下,发现敌人溃逃在后面掩杀争取扩大战果。骑兵后面是四百乡勇推着装满粮食的独轮车。

再后面是伊阳知县和四个家丁依旧乘坐四轮马车随行。

已经接近战场,粮食就是命,如果打赢了仗丢了粮食,说不定连黄家私兵都会饿肚子,救人那简直是笑话,不赶紧回刘家堡,大家都有可能饿死,哪里有余力管嗷嗷待哺的饥民?

流寇的队伍乱糟糟,他们的哨马放得根本不远,再加上纪律松弛,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哨马已经得知伊阳县城被攻破就在眼前,他们都幻想着早一刻入城抢金银财宝睡美女,都往伊阳城下去了。

郭三喜带着队伍出现时正好对着伊阳城东流寇队伍的后队下手,接战前郭三喜告知大家对着穿得光鲜武器好的流寇下手,这些人十之**是惯匪或者头目。

衣服破破烂烂拿着棍棒的只要不主动攻击咱们就可以放过他们。

确实如此,刚刚被裹挟的流民有好衣服也会被惯匪霸占去,有铠甲、兵器更加轮不到他们使用,只对准装备好一些的敌人下手效果一定不错。

大踏步前进的六十七个黄家私兵接近流寇果断打响燧发枪或者双管短铳,立刻有许多流寇头目命丧当场,蓦然被攻击的伊阳城东流寇瞬间崩溃。

高大威猛的郭三喜插好打空的双管短铳,左手轻钢圆盾,右手挥舞单手战斧,如同杀神一般挡者披靡。

他全副武装,防护力足够,贼兵射出的箭矢轻飘飘的,郭三喜都懒得用轻钢圆盾去格挡,他把钢盾也当做攻击武器劈头盖脸对着敌人招呼。

郭三喜左右手双击,面前血肉横飞,根本没有一个贼兵能够在他面前使出一招。

第六百一十五章:追杀流寇

黄家私兵如虎入羊群,贼兵哪里有一丝战斗意志,接下来就撒丫子抱头鼠窜,后来完全是一场掩杀。

几十个有马的贼子看见危险逼近打马就跑,七个骑士知道贼兵里骑马的即便不是大头目也一定是流寇精锐。

因为马对于流寇来说可是精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