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部分 (第1/4页)

朱慈道:“你们听听,南王是何等实力,本王顺从天意拥戴南王继皇帝位乃是为天下苍生计,再说南王也不算外人,他毕竟还有大明驸马爷的身份。”

范景文反驳道:“殿下此言差矣,大明江山哪里能够交与外姓,南王原是大明臣子,现在又是大明驸马,殿下可以向南王借兵、借钱粮夺回京师重振江山社稷。”

真的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成大事、徐文爵、曹化淳等等都如同瞧傻子般瞧着振振有词的范景文,心道:“这小子是不是读书读傻了吧!”

连朱慈都觉得这小老头很傻、很天真,知道如果自己靠着这种单纯得近乎幼稚的人来争江山保证会死得很快。

朱慈决定不和这些清流铮臣磨嘴皮,他道:“诸位无需多言,本王主意已定,劝南王登基称帝利国利民也有利于宗室。”

范景文、倪元璐等人还想再劝,谁知朱慈根本不愿意跟这些腐儒多说一句,直接拂袖而去。

后来太子邀请文官武将见面时根本没人通知以倪元璐、范景文为首的反对派,悲催的结果出现了,背判朱明皇室请南王登基的文官武将成为朱慈的座上宾,依旧准备为大明全节尽忠的大臣被边缘化。

大明太子阐明了立场,亲自出面联络劝进的文官武将,顿时增加了许多支持劝进的文武,反对者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了十几个食古不化之人。

黄家湾岛是黄胜经营了二十年的根据地,这里的居民不仅仅文化程度高,而且对黄胜敬若神明,街谈巷议的内容都是大明群臣试图劝南王成为大明皇帝,听到这样的好消息,上到官员下到普通居民都激动万分。

后来有好事者打探出了有十几位大明大臣坚决反对南王成为大明皇帝,整个黄家湾岛的军民官吏都愤怒了,这是一个法度健全的文明之地,没有人去做违法之事,但是采取冷暴力不可以吗?

没多久倪元璐、范景文等等大臣的家丁就觉得自家老爷太自不量力,有些人已经在考虑是不是重新作出选择,他们有武艺自认为很能打,“南明”的工作机会太多,哪怕被选拔为乡勇也能够奔个前程。

为什么这些家丁会生出这些心思?因为被冷暴力伤的不轻。

整个黄家湾岛的人都不待见他们,看见他们都怒目而视,最后发展到倪元璐、范景文等等大臣的家丁拿银币都买不着东西,饭店干脆不让他们进门。

他们跟别人讲理还说不过人家,连一个普普通通的卖馄饨的汉子都质问他们为什么反对南王做皇帝,然何就如数家珍般讲南王如何如何好,讲在南王治理下老百姓日子过得如何……

第八百二十九章:人心向背

大明文武百官汇聚黄家湾岛,超过九成人共议的话题是如何劝南王早日登基。

他们都在期盼统一的新大明收复京畿,都咬牙切齿发狠要逮住闯贼千刀万剐。

这些文武对闯贼的仇恨真的发自肺腑,他们中有许多人就是直接受害者,被杀了父母妻儿的不在少数。

也不是所有的文武都是为了谄媚屁股决定脑袋,许多人是发现“南明”政通人和百姓富裕而心向往之。

有些文武是因为对大明军队极度失望,才一心一意选择南王,他们都有亲人死于闯贼毒手,胸中埋藏着仇恨的怒火,都知道唯有“战神”子弟兵出手才有机会打垮闯贼为亲人报仇雪恨。

刘国正和黎喜汉这段时间没露面,他们一直跟崇祯、王承恩同吃同住。

黄家湾岛是个宜居的自由贸易岛,这里气候宜人干净整洁,南来北往的客商造就了这里的繁华,由于各地富贾都有,因此南北菜系在这里都能够品尝到。

刘国正有意给崇祯留下难忘的记忆,连伙食这样的细节也考虑得周全,黄家湾岛上知名饭店的厨子带着班底轮流来王府提供服务,果然让以前根本没时间、没心情享受美食的崇祯胃口大开。

每天习惯了忙忙碌碌的崇祯变成无所事事还真的不适应在黄家湾岛的清闲日子,还好黄胜曾经在这里住过几年,书房里的书籍足够多,根本没有经史子集,大多数是科学类书籍,一部分是兵书战策,这些书很对崇祯胃口。

住在这里的三个半男人在二十几位侍女的殷勤伺候下,每日的生活很有规律,清晨闻鸡起舞,刘国正、黎喜汉陪着崇祯舞剑跑操,然后洗澡用早膳,接下来四人在书房各自挑选自己爱看的书阅读……

刘国正没有把皇帝当成笼中鸟看管,他们隔三差五就会化妆去逛大街、下馆子、听听市井之言,瞧瞧芸芸众生。

崇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