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 (第1/4页)

在大唐,商业的概念是,自己不生产,从一方买来,转手卖给另一方,中间赚取差价的行为。

印制名片,不是一种商业行为,在唐朝归类为工(业)行为,类似于铁匠收取手工费。这种收取加工费的方式,就是在打擦边球。别人说不出什么。

他和李承乾商量,决定今后的产业,就和工部联合,研究所出技术,收取技术转让费,工部负责制造,进行官营。

“咯噔、咯噔。”一辆马车在凹凸不平的官道上走着,梁王府典军杨康带着8名骑兵护卫在马车前后。

李从长安县的种植基地回来,有些疲乏了,就在马车上睡着了。

可是,这个觉睡得很难受,因为他经常被马车的颠簸弄醒了。

“王爷,你不舒服吗?”坐在马车里伺候他的侍女采纱,看到李皱着眉头,关心地问道。

李坐直了身子,说道:“这是什么破路?还有这马车,颠死人了。”

采纱理解地点点头,说道:“是呀,这城外的路,比不上城里的路,您就将就着吧。”

李嘟囔着:“还是坐汽车舒服啊。”

“什么叫汽车,是个什么样子的?”采纱好奇地问道。

李好像想起了什么,说道:“对了,四轮马车,以后就坐这个,嘿嘿,大唐房车。”

采纱睁大眼睛说道:“不是吧,王爷?你是说要坐四轮马车?”

李也好奇地问道:“怎么了,我说的很可笑吗?”

“咯咯”,采纱笑得前仰后合,最后眼泪都流了出来。

李的印象中,古代没有四轮马车,欧洲也是到了文艺复兴后期才出现的。他问道:“你见过四轮马车?”

采纱笑道:“何止呢,奴婢还见过六轮马车呢!不过,那是不能坐人的。嘻嘻。”

“那是干什么的?”李问道。

“那是专门拉棺材的。嘻嘻。”采纱忍不住笑。

“啊?不是吧。”李有点不相信,打开百度一搜,这才发现,是自己孤陋寡闻了。

原来,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六轮马车,后来也出现过四轮马车。主要用于运送棺椁。

另外,在特定的地区,也出现过四轮马车,主要是在道路平坦、不需要速度的地方,比如农庄里运粮食,草原上运草料等。

四轮马车没有在中国发展起来,有着各方面的原因,其中重要的原因是道路条件的制约,另外就是技术上的原因。

四轮马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转向,二是减震。

转向在有轮轴的基础上四轮车是很容易实现的,只需要将前轮的悬挂改为一个大圆盘。可以将车辕与车身衔接的部分与前轮悬挂结合,使得马匹转向的时候前轮的悬挂也跟随整体转向。

而由于车轮中滚轴的作用,前后车轮能够自动自行调节各轮的速度差(其实就算没有滚轴也无所谓,只不过比较费车轮且影响马匹的动力罢了)。

这种悬挂方式无法做过小角度的转向,无法做速度过快的急转向,且对前轮的悬挂和整个传动体系的结构强度要求较高。

减震器的发明是19世纪初才出现的。最初的是钢板弹簧减震器,后来又出现了液压减震器等。

这两项技术,百度上的图纸都是现成的,李决定开发四轮马车。

可是,有一个问题让他觉得头疼:图纸百度上有,可是怎么能让工匠们也看到呢?难道要让自己先画出来吗?太麻烦了,于是,他请教了淘宝系统。

系统嘲笑他笨蛋,教给了他一个法子,由系统先在电脑上拍成照片,然后在利用淘宝系统运过来。当然啦,是要收运费的。另外还要加收5的劳务费。

对于懒人李来说,只要省事儿就行,花钱不怕。

回到长安城后,他来到了工部,工部尚书皇甫睿叫来了相关的匠作监的执事(从8品)王林,让他具体负责。

王林今年28岁,是个黑瘦精干的年轻人,他马上叫来了几个专门制作马车的工匠。

李给他们看了图纸照片,让后让他们提问题,他按照百度里的提示进行解答。

回到研究所后,这几天没事儿,李就教李凝儿数学和记账。

李凝儿十分聪明,很快掌握了阿拉伯数字,和现代的记账方法。

李凝儿学会了以后,回到家里,就开始显摆。她叫来了家里的账房先生,高高兴兴地当了一回先生,报了她这些年来当学生的仇。

王林办事儿很利落,时间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