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部分 (第1/4页)

原来,李之所以如此高调结婚,自然有着讨好契乌云的意思。不过,这不是他主要的目的,而是朝廷安定草原的一项举措。

契乌云是草原女子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是大唐的亲王,他们的大婚现在不叫和亲了,而是民族之间通婚的一次示范。

草原民族与中原人之间的积怨历经了千年,朝廷战胜了草原民族,通过内迁分化了他们,但是距离民族融合的目标还十分遥远。

加强民族融合的一个好办法,就是民族之间大规模通婚。通过通婚,到时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解决起矛盾来,就不是民族之间的事情,而是家族内部的事情了。

大婚之前,李就和李世民探讨过,准备鼓励大唐子民和草原人进行通婚,由朝廷颁布相应的优惠政策。

就在李大婚后不久,朝廷颁布了关于民族之间通婚的鼓励政策。

凡是通婚者,朝廷减免当事人5年的赋税,减轻其承担劳役的时间。同时,在其抚养的第一个孩子时,朝廷给予两年内免除全部的劳役和赋税。

这下子,在全国引起了通婚的热潮,有梁王李的例子在前,人们纷纷以通婚为荣。此举极大地淡化了民族积怨,成为了大唐同化少数民族的有效手段之一。

李世民十分高兴,决定将鼓励通婚,扩大到所有在大唐境内有大唐户籍的各族百姓。这就为大唐今后的开疆拓土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再说李大婚后,李世民批准他在长安城休假,到明年开春再去草原宣抚使任上履职。李可以舒舒服服地享受几个月的假期了。

新婚的日子甜蜜,李每天和契乌云黏黏糊糊着,半个月都没有走出梁王府一步,遭到了李旦和杜荷的一致嘲笑。

这天,李旦过来了,说他父王李孝恭请他过去,观看他新编创的歌舞。

李孝恭原本就是大唐顶级权贵,因为有女婿李的帮助,现在又是大唐顶级富豪之一了。

他很早就交出了兵权,对于政事也基本上不参与,他从来不上朝,除了朝廷规定的大典以外,一概不参加。老爷子(唐朝男子30多岁的男子,做了祖父或者外公的,就自称老夫。)整日关起门来就两个字“享受”。

李孝恭的享受,不像一般人那样声色犬马,他主要是喜欢欣赏歌舞,他不仅喜欢汉人的歌舞,也喜欢少数民族的歌舞。

上次李从草原回来,送给了李孝恭不少草原上的舞女,李孝恭又不断地购买新的舞女,使得他府上的歌舞伎的人数已经突破了200人。

李孝恭鼓励他们研究歌舞,他自己也亲自参与研究,可以说,大唐歌舞的发展,李孝恭是推动者之一,是做出了重大贡献的。

唐朝的舞蹈艺术,在经过汉朝百戏在舞蹈技巧上的飞跃,以及南北朝中外乐舞交汇的推动下,达到一个更趋成熟的新境界,此时乃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的最高峰。

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舞蹈艺术,唐代舞蹈式样之多,种类之全,分类之细,皆为历代所不能企及。舞蹈以独立的表演艺术风格登上艺术舞台。舞蹈分类以动作技巧和风格特征来划分,说明了舞蹈动作技巧体系的完善。舞蹈编导包括了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大型群舞等。

有名的有软舞、绿腰、霓裳羽衣舞、惊鸿舞、健舞、胡旋舞、胡腾舞、宫宴舞、四方乐舞、剑器舞、剑器舞等。

梁王府也有歌舞伎,李刚开始的时候还觉得新鲜,渐渐的就看腻了,觉得无趣。

东方的宫廷舞注重欣赏,西方的宫廷舞注重参与。李觉得参与更加有趣一些。

他在后世的时候就喜欢交谊舞,参加过不少的舞蹈班,后来水平提高了,参加过街道办事处举办的举办的交谊舞比赛,得过第三名。

后来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全市高校比赛中得过亚军。

在云州郡王府的时候,他就教契乌云学习交谊舞,契乌云原本就能歌善舞,两人现在已经配合的十分默契了。

河间郡王府。

李孝恭看到李和契乌云,兴奋地说道:“殿下,今天我又新排练了一个舞蹈,特地请你们过来欣赏。

李和契乌云随着李孝恭进入演艺厅,发现里面还有其他几位朝廷勋贵,都是和李孝恭过去一起军中老友。见到梁王夫妇过来,也站起来和他们见礼。

演出开始了,所谓的新舞蹈,也就是绿腰舞的一些变化,不一会儿李就快睡着了。

终于演完了,李被身边的契乌云用手指头捅了一下,睁开了眼睛。他跟着大家叫了几声好,给李孝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