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部分 (第1/4页)

少有三万,王玄策以少数之兵获得大胜,而且还是在异国、并以异国之兵得胜,实属不易。

王玄策在俘虏阿尔裘那、恢复玛卡达国的和平之后,就率领尼泊尔军回到其母国。当然,这时也救出其他留在牢狱中的部下,在俘虏提拉布阵提王阿尔裘那后,于648年将之献予唐太宗,回到大唐。

李世民因为王玄策的功绩,给他连升两级,提拔为朝散大夫。

今年年初,29岁的王玄策正在融州(柳州)黄水县担任县令,接到了太子李的旨意,前往征讨林邑国的远征军司令部,觐见了太子殿下。

王玄策不知道为什么,太子殿下会注意到他一个小小的县令,莫名其妙地就来到了外交部报到。这次,他被派往新罗和百济。

新罗和百济常年受到高句丽的威胁,对于征讨高句丽自然是支持的。他们唯一担心的是唐朝打不下来高句丽,担心会受到高句丽的报复。

王玄策很灵活,他与新罗王和百济王约定,等唐军打过了鸭绿江,他们再起兵策应。

飞虎军夺回高句丽京观遗骸的行动,坚定了新罗王和百济王的信心,他们开始备战,等候唐军的消息。

高句丽最近10年发展迅速,国力强大,主要是因为出了一个强势人物,他就是宰相泉盖苏文。泉盖苏文是皇族子弟,皇室暗弱,高句丽的实权掌握在泉盖苏文的手中。他在高句丽的地位相当于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

在攻打扶余的时候,泉盖苏文就已经做好了对大唐可能干预的准备,他有信心战胜大唐的进攻。

东北和朝鲜半岛,地形复杂,从军事上来讲,作战的气候条件分为冰冻和化冻两种。在化冻时期,江河湖汊纵横,对于古代缺乏渡河工具的军队的行动十分不利。

相比较而言,冰冻时期作战比较有利。可是严寒气候又是一个极大的障碍,气候经常会出现零下20度甚至40度的情况。

泉盖苏文对付唐军的办法,主要就是避免野战,利用坚城消耗唐军的实力。他们的办法是,利用东北地区丰富的木材资源,修筑高大的城堡。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城堡外墙上泼水,结成坚固光滑的冰面,唐军很难攻破这样的堡垒。

在这种情况下,进攻者在野外攻坚,不仅仅要面对坚固的堡垒,还要面对严寒的打击。

隋朝和唐朝初年对高句丽的战争,基本上都是这样失败的。

11月27日,23万唐军和6万扶余军队越过了辽河冰面,攻入了高句丽,战争正式开始了。

12月1日,辽城(本溪)城。

李世民站在城西的一个山坡上,在李靖等人的陪同下观察辽城的情况。

李靖向他汇报到:“皇上,辽城里面大约有人口4万,高句丽守军2万,我军已经将该城四面包围了,由薛仁贵负责指挥,攻城的准备已经完成了,随时可以开始进攻。

李世民说道:“开始吧。”

李靖发出了命令,传令兵立即吹响了号角。薛仁贵听到了号声,挥动令旗,指挥部队发动了进攻。

高句丽人对于唐军也是有研究的,他们知道唐军的弓弩厉害,为了防备唐军的弓弩,他们在城墙上加盖了木围子,上面带着顶盖,可以有效地防止唐军用抛射攻击。

木围子十分坚固,上面留着射击孔和枪刺口,唐军使用云梯攻城,要从木围子顶部越过,他们的身体就会暴露在守军的刀枪和弓弩下。以前的进攻者吃尽了苦头。

高句丽的官兵们做好了准备,等着与唐军厮杀。

唐军的进攻部队上来了,唐军以班为单位,在前面是三人操作的木盾,掩护着全班的士兵。

眼看着唐军一步步逼近,高句丽的弓弩手却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唐军接近。

唐军到了距离城墙50米的时候,不再前进。他们将木盾连接起来,城墙上的高句丽人看不到后面的唐军的动作。不久,木盾闪开了一道缝隙,里面伸出来了粗大的床弩箭杆。

但是唐军仍然不进攻,在木盾的掩护下,一架架抛石机也推进到了城墙附近。

高句丽人也有床弩和抛石机,但是数量不多,给唐军造成的损失并不太大。

终于,唐军开始攻击了。

唐军的抛石机,抛射出来的不是石弹,而是一个个瓦罐,瓦罐上带着一条着火的布条。

高句丽人知道这是火攻,他们并不太畏惧。当时的油料就是菜籽油,一来产量少,二来火势不大。高句丽人在城墙上架着大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