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蓄水屯粮 (第1/2页)

村长张永福相信元初一的话,也觉得旱情极大可能会发生,看到村民大多都无动于衷,心里很是着急,只能又跑去找元初一商量对策。 “叔,你别急,你先回去,两天后你再召集大家到祠堂商议这件事。”元初一说道。 张永福也只好先回去了,先带着自家的人把自家的塘给挖好。送走张永福,元初一就让玄月去府衙把开国以来,记载着历年气候的相关记载资料借回来,又找来张二爷,问了开国这四十多年以来哪些年发生了旱灾。 根据张二年的回忆,他们配以查找资料,用了一天的时间,几个人就一起把那些发生旱灾时的气候都整理了出来。看着整理出来的资料,元初一肯定这春旱肯定会发生,且到六七月的时候还可能会发生洪灾。 这样的气候不禁令元初一皱紧了眉头。她第二天一早就进了城,去了一趟赵家粮行。这赵家粮行是乙州府最大的粮行,很多米行粮铺的米都是从他这里拿的。 赵老爷赵清岳一眼就认出眼前这位夫人是去年救了他宝贝儿子的那位,他对她又是千恩万谢地道谢了一番。元初一可不想再听他继续客气下去了,开门见山说道: “赵老板,实不相瞒,我这次前来是想要购买五百石大米,不知道您能给什么价?” “五百石!”赵清岳很诧异,“萧夫人是要开粮铺吗?” “不,我家里人多,庄里雇工也不少,我一次买一点您也不好我让利不是!我一次要这么多,够我上上下下的人吃半年了,且您这库存一下就消出去这么多,资金也能快速周转起来不是吗!您就说说,能给我什么价位吧!” 赵清岳轻笑,这萧夫人还真是会利用他想快速周转资金为切入点来谈生意呀。 “去年各地的粮食收成都不怎么好,还有战事,这米价稍贵,得六百五十文一石,但萧夫人一下购买这么多,又是我儿救命恩人,如此,那就给您五百九十文一石,这可已比接近我的进货价了,不知您意下如何?” “赵老爷爽快,如此多谢了!还麻烦您差人帮我送到城东萧府去。”元初一见赵老爷爽快,她也很爽快。 现在市面上普通大米七八文一斤,一石五百九十文也算是正常的批发价。如此她也没有过多的讨价还价,付了钱后让赵老爷当天就安排人把粮食送到萧府空置的厢房里去。 以前萧靖不在府城时,这府中都交由乔福坤打理,但他有他的家,也不常回来,通常就是让那厨子胖哥两个小厮住在这顺便打理。这次他回京之前交待元初一,若她愿意,他希望她能搬进来住。 不过元初一还是觉得在西山村住着自由自在些,那里鸟语花香,她势开阔,她住得舒心,也就没搬到府中来。现在既然空着也是空着,那不如就暂时拿来当仓库用。 “夫人,咱们一下买这么多大米,万一没有发生旱灾,那这些米不就留着生虫了吗?”玄风看着工人们将一袋大米扛进厢房码放好,他很是不解问道。 “若真的用不着那自然是好的,咱可以用来酿酒,但万一发生了灾情,到时候咱也不用担心了!” 元初一喜欢未雨绸缪,把要做的事提前规划好。这大米她宁可备着百日不用,也不要在需要用时没有。她看向玄月,“把你手上那些气候资料送给何知府吧,看他该如何定夺。” 玄月亲自去把整理好的资料交到何大人的手上,何玉堂想不到元初一竟然因为一位老农的话,就对很可能会发生的灾情放在心上,还特地去查了资料。如此一来,他对即将可能会发生的旱情也郑重对待。 晚上,村长如期召集村里每家每户的户主都到祠堂议事。在祠堂里,元初一把自己整理出来的气候资料让村长念给大听家。但纵使听完这些,村民们还是有人半信半疑。 元初一见大家如此,便说道:“现在地里的泥还算松软,大家这几天挖还不是很费劲,若是再等下去,地里泥块硬了就不好挖了。再说,咱们挖这塘,就算用不上,咱也可以用来养鱼养鸭养鹅也是可以的。还有,大家手里若是有闲钱,可以多买点粮回来囤着,以防万一。” 很多村民都觉得元初一的话有道理,很多人第二天就开始挖塘,有的人还是持着观望的态度在继续观望。 王家贵看到村长和元初一都带人在地头挖塘蓄水,而他王姓的五户人家除了他,其他四户仍是没动,他不由着急起来,又把他们五户人召集起来。 王春生对于挖塘蓄水是没有意见的,他只是这几天忙于生意,还没来得及挖。现在见王家贵说了,他答应第二天就动手挖。他家地少,就几亩,挖一口塘就够了。 “我不挖!”王家贵的大堂哥王家树表态道,“这都还没到三月天,怎么就知道要有旱情!过几天要是下雨了,那岂不白费力气浪费田地吗!” 王家贵的二堂兄王家林也毫不在乎说道:“我也不挖,我家的地也没有多少亩,地里每年那点收成也没多少。再说,若真的发生旱情,不是还有官府管我们的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