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李西闽、徐皓峰、凤歌等推荐

这是一部弥漫着文人气质的严肃史学作品,却写得如同悬疑小说一样引人入胜,史料典故信手拈来,名人轶事目不暇接,值得期待,更值得珍藏。一个80后的年轻人有如此功底,确实令人欣喜。

——《幸存者》·李西闽

在目前有关宋朝的同类作品中,这还是唯一一本让我打开阅读后能够清楚地知道作者的确认认真真读过不少笔记小说的作品——她不是在翻译《宋史纪事本末》或《长编纪事本末》。梵狮子虽是用轻松甚至调侃的语调讲叙赵宋建国之初的故事,但这故事却是可靠的。

——《新宋》·阿越

一段充满戏谑、绝望、死寂、新生的时光,梵狮子以女性的睿智,解剖刀的笔法,揭示出隐藏在我们体内的宋代先人们。

——《逝去的武林》·徐皓峰

在恢宏的历史背景下探讨个体的人性,使得本书别具特色,用料十足,火候老到,有趣而耐读。

——《沧海》·凤歌

赵匡胤是罕见的没有大肆屠戮开国功臣的帝王。宋代让文人的地位尊崇达到历史的顶峰。用岁币换来和辽国的百年和平,也并不比汉唐的公主和亲政策下作。汉文化几乎不需要用武力来维护和传播,强大的同化功能让诸多入侵的外族变成历史一隅的概念化符号。“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如果说《汉书》可以下酒,狮子这本书,则适合品茗而读,方不负徜徉其中的宋朝妙人们。

——《职场屠龙术》·白衣卿相

和读者一样看惯了男子对历史指指点点,突然换成一个80后的mm侃侃而谈,不免先吃一惊,然而更吃惊的应该还是通读全书后……

——《宅是一个人的狂欢》·余一梅

《新宋》作者阿越序

在上个世纪前叶,中国近代以来两位足以用“伟大”来形容的历史学家,给大宋王朝下了两个著名的论断,一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另一个说两宋王朝乃是“积贫积弱”的“文官政府”。

这两个论断命运迥异。前者几乎只有少数历史学者还记得曾经有这么一回事,而后者亦被割裂,只剩下“积贫积弱”四个字,伴随着1840年以来缠绕于中国人心里快两百年的悲情意识,借助着《说岳》、《杨家将》等演义小说、民间戏曲留下来的文化意识片断,直到今日,在中国仍然深入人心,几乎构成两宋的“历史符号”。

两宋与晚清一样,是今日绝大多数之中国人都不太愿意提起的时代。人们喜欢的是汉唐雄风,两宋在人们的心目中,不过是苟延残喘地延续了三百年,而对于我们这个担负了一百多年或者三百多年的屈辱历史的民族来说,回忆那个时代,实在太容易勾起民族潜意识里的悲情。即使完全不读历史书的人,也知道岳飞的故事……而但凡还记得中学历史的国人,对于宋朝“岁赐”也一定印象深刻,再也没有比我们对割地赔款更加深恶痛绝的民族。

至于文学爱好者们,也许有人不可救药地喜爱着宋词,但这正可当成宋朝“文弱”的一个证据,而诞生于宋朝的“理学”,则更被人们普遍视为中国在近代衰落的重要原因……

同样,也在上个世纪前叶,准确地说是1910年,在隔壁那个经历过明治维新,正磨刀霍霍准备实现其帝国野心的国度,一个在后世享有崇高学术地位的历史学家内滕湖南,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他的著名学术观点——“唐宋变革论”。那篇将唐朝视为中世纪的结束、宋朝视为近世的开始的学术论文,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深刻影响着除了某些中国史学者的历史观。

从此,有了另一个宋朝。

这个宋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昌明,它处在华夏文明演化的关键路口,政治、军事、文化、思想、商业、农业、科技……几乎每个方面,它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化。当你用“屈辱”与“失败”来描绘这个宋朝与异族的关系时,会让人觉得那是一种几乎不可忍受的肤浅。它的结局的确以失败告终,但在它失败的废墟下,却掩埋着无比珍贵的财富,等待我们拨开悲情的迷雾后去发掘。

实际上,在中国研究两宋的学者中间,这样的工作也已经进行了快三十年,只是,无数发掘出来的珍宝,它们的外表依然是看起来枯燥无味,令绝大多数人望而却步的学术论文、著作。

并不如外界所想象,在今日之中国,其实既不缺乏踏踏实实、安于清苦、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学者,也不缺乏求知若渴、想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