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页)

言归正传,为了避免拥立不成反遭杀身之祸,将士们执意要求现在就策立太尉(赵匡胤)做皇帝,一刻都不能耽搁了!

赵普看火候差不多了,才说了一些冠冕堂皇的话,中心思想就是你们不要骚扰百姓,防止那些节度使再次作乱,稳定压倒一切!安定人心,就是长保你们的富贵!

赵书记这一番话深入浅出,点出要害,随后,吩咐众将回去鼓动士兵,准备拥立劝进。另一方面和赵光义派快马入京,通知守城的石守信和王审琦等人,要他们做好应变准备。

外围工作部署就绪,这幕戏的主角呢?

赵点检这几天过得不错,并没有因为契丹犯边而增加自己的工作压力,他晚上多喝了一点酒,现在宿醉未醒,似乎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

这真是一个奇妙的时代啊,有些人在梦里稀里糊涂就化作孤魂野鬼,有些人则莫名其妙成了九五之尊。

天刚蒙蒙亮,士兵们就聚集在赵匡胤营帐周围齐声高呼,声震原野。新科皇帝的弟弟和赵书记率领全副武装的士兵破门而入,将一件合体的黄袍“强行”披在赵匡胤身上。

在陈桥驿薄雾笼罩的拂晓,被人强行推上权力巅峰,此时的赵匡胤,会是什么表情呢?诡异的淡淡微笑,虚假的过分惊恐,或者睡眼惺忪浑身酒气……我们无从知晓。反正结果只有一个,他必须无条件接受。

太祖披着黄袍,被人扶上战马,众人喊叫着要回京城,先把位子稳定下来再说。

赵匡胤又发表了一番讲话,大意还是要遵纪守法,听我的话,我就当皇上,否则我就不干了。然后又说:“少帝和太后都是我们的老上级,那些公卿大臣也都是老同事,不要欺凌他们。历来帝王登基进入京城,都要纵容手下烧杀抢掠,我是不会允许的。事成之后,肯定重重赏赐你们,否则,就是灭族之罪。”

众人一听赵匡胤同意当皇帝,同时拜道:“谨遵号令!”

这是一次相当完美的策划,兵不血刃夺得皇权,从前虚无缥缈的预言,刹那间结结实实地变成了事实。

第二章 免死铁券失效了(1)

悲愤的李重进一咬牙,决定干个体户。为什么说他悲愤?其实以局外人的眼光来分析,李重进确实有理由悲愤:当初进京表忠心都活活被拒,还要我怎么样?赵匡胤,是你逼的我!

就像《百年孤独》开篇第一句:“很多年后……”老宰相赵普回想起这一幕,肯定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这是自己一生最为成功的作品。但是,有一个小小的细节,他始终觉得遗憾,如鲠在喉,那天他应该这样……

进入太祖营帐之前,他应该当着众人的面大声宣布:“为了拥立太尉做皇帝,为了不像周太祖裂旗为衣那样尴尬寒酸,我们连夜让村口的王裁缝赶制了一件黄袍,尺寸合适,价钱公道……”

这样的话,就再也不会有人怀疑这件事是早有预谋的。一招不慎,露出了破绽,遗憾终生啊。

赵匡胤自己并非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但是赵书记拥戴之功劳实在巨大,这些细节也就抹平拉倒,可有些人就令太祖耿耿于怀,比如说翰林学士承旨陶谷。

·0··0·却说回到京城,石守信得到消息,打开城门迎接新帝,随后安排少帝“禅让”。明火执仗抢了人家的位子,还要人家陪着表演“禅让礼”,礼教的虚伪于此可见一斑。

禅让是个非常严肃庄重的场合,有成套的礼数,但大家都太兴奋了,忘记了一个说重要就重要、说不重要就一文不值的玩意——禅让诏书!总不能让幼帝对太祖进行口头禅让吧?

就在众人面面相觑,总设计师赵普暗自懊悔自己失误时,陶谷扬扬得意地从袖子里抽出诏书,显示了自己的远见卓识和高瞻远瞩。

我们不止一次强调过,太祖是个实在人,他很讨厌这种自作聪明的做派。陶谷此举虽说为太祖解了围,但据记载“太祖由是薄其为人”,一是为他不忠后周,向新主争宠;二来肯定怪他泄露了此事早有安排。

陶谷文章号称宋初第一,却一直是翰林学士承旨,这个职位的待遇一般,所以他想辞去,但太祖不允许,跟他说:“此职有何难做,依样画葫芦而已,且做,且做!” 既不许罢官,也不进用。

陶谷一生的尴尬,都是被小聪明害的。所以,他无奈题诗曰:“官职有来须有做,才能用处不忧无。堪笑翰林陶学士,一生依样画葫芦。”太祖看后更不高兴了。

再回头说进城之前,赵匡胤派潘美通知城里的几位老同志:高层人事变动,请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