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1/4页)

临出发前,赵匡胤给全军训话说:“到了蜀地,你们不许打家劫舍、欺负老百姓,也不许挖人家祖坟、毁坏庄稼,违者军法处理!”然后又展示了他的豪爽,告诉王全斌:“打下城寨之后,把兵甲粮食收好,金钱就分给兄弟们,我要的只是土地!”

第四章 两个政治家的失败史(2)

为了欢迎即将到来的新俘虏孟昶先生,赵匡胤还特地在汴水之畔建了一栋豪华别墅,相对于王昭远的虚张声势、自欺欺人,他更有底气。

听闻宋军出发,孟昶急忙任王昭远为西南行营都统,赵崇韬为都监,出兵拒战。孟昶语重心长地告诉王昭远:“今天这些敌人,可都是你丫招惹来的,你一定要努力立功啊!”

王昭远自视甚高,这时候斗志更加昂扬,大好的功名在前方召唤,自己即刻就要成为“收复”中原的中流砥柱,名垂青史绝对不在话下!

带兵从成都出发时,宰相李昊在郊外饯行,王昭远依然是铁如意不离手,喝高之后,把着李昊的手臂说:“我这次出去何止是打退他们,带着这两三万雕面恶少年,取中原简直是易如反掌!”

和王昭远的志得意满不一样,赵匡胤一听说孟昶派了王昭远和太子玄喆带兵,不屑一顾地说:“玄喆是个乳臭未干的臭小子,王昭远简直就是修建臭茅厕的材料,孟昶手下连好一点的爪牙都没有几个,不灭亡还等什么!”

太祖英明!

果然,十二月份,王全斌拿下兴州,俘虏蜀兵七千人,获军粮四十余万斛。蜀将韩保正听说兴州被拿下,急忙一路小跑退入保西县,在这里依山背城,用数万人结阵自固。

王全斌的先锋史延德先期到达,大家都是立功心切,一看对方气势羸弱,毫不犹疑发动猛烈攻击,可怜的后蜀军事强人——招讨使韩保正还没有正面一战,就被阎王爷给“招讨”了。

兵败如山倒,眼看情况危急,蜀军想了一个狠招,将入蜀的栈道给烧断了。蜀地自古以来就是易守难攻,李白为此曾经写过一首著名的《蜀道难》,来感叹此地交通不便。现在栈道已断,看你赵匡胤有什么办法!

另一路的刘光义,他的任务是沿着长江西上,和王全斌在成都会合。但是他被挡在了夔州,因为后蜀在这里布置下结实的浮桥,两边炮台伺候,桥上重兵把守,栅栏重重。

刘光义不是什么经验丰富的沙场老将,本来现在正是他发挥创造性思维,因地制宜突破窠臼,制造一个经典战例的时刻,但他不敢!

因为临出发前,赵匡胤拿出一张地图告诉他:溯江而上到了这里,不要坐船强攻,先用步兵和骑兵抢夺浮桥,等敌人稍微退却,再水陆并进夹攻,一定拿下。

刘光义是个遵规守纪的好同志,完全按照领导部署,据浮桥还有三十里就舍舟登陆,先火速派遣尖刀班夺取浮桥,破了重重栅栏,然后飞舟并进,屯兵白帝城。

宁江节度使高彦俦镇守夔州,看刘光义来势汹汹,就告诉副使赵崇济、监军武守谦说,北军历经艰险远道而来,所以肯定想一鼓作气吃掉我们,希望速速决战,我们不妨坚壁清野,慢慢消耗对方。

监军武守谦却持相反意见,他是上面派来的,当然有权力不听节度使的话,或许觉得敌人远道而来,是疲惫之师,兵临城下而不出击,等什么呢?

于是武守谦带领麾下千余人匆忙出击,在猪头铺惨遭张廷翰的迎头痛击,武守谦仓皇逃窜,张廷翰借着兵势攻入夔州城。

高彦俦还来不及带兵抵抗,就眼睁睁看着潮水一样的宋军涌了过来,仓促迎敌,身中数十枪,左右四散逃窜。

手下人劝他单骑出逃,快马加鞭跑回成都去,高彦俦凄然摇头道:“我以前没能够守住天水,现在又丢了夔州,有什么脸面去见蜀地的老百姓!”

第四章 两个政治家的失败史(3)

那不如投降吧。手下人又劝说。

高彦俦说:“我家老幼百口人都在成都,如果我投降了,他们会怎么样?我今天唯有一死!”

说完解下符印交给判官罗济,整理衣冠向西北拜了几拜,登楼纵火自焚。他用自己的方式捍卫了职业军人的尊严,虽然他的国家未必值得他牺牲,但他的职业荣誉不容侮辱。

进城之后,刘光义从灰烬中拨出高彦俦的残骨,顿起惺惺相惜之心,以礼收葬。这时候不得不再次提到孟昶的老娘,老太太当初告诉儿子,只有高彦俦是值得托付的,果然如此,死于国难。

再看另一路的王全斌,栈道被烧后,顿时束手无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