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1/4页)

从整个历史来看,刘此人不值一提,滑稽人物,小角色。

但是,从这个人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人性的巨大弹性:为了生存下去,能残暴昏庸到什么程度,就可以恭顺谨慎到什么地步。其实我们周围并不乏这一类人,甚至于我们自己,也有可能变成这一类人,所以刘的举动也是大环境使然,没必要去恶意嘲笑。

眼看身边的邻居渐次被大宋收入囊中,彼时的南唐国主李煜心中做何想法,我们不难揣测。给刘写信劝降容易,但是轮到自己头上,无论如何也下不了决心去归顺赵匡胤,李煜还存着一丝幻想,希望赵匡胤能够和当年周世宗对待自己父亲一样,只要割地、进贡,就能够安守自己的温柔富贵之乡。

于是在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十一月,李煜派自己的弟弟李从善入朝进贡,同时正式表示废除“南唐”国号,玉玺也改为“江南国主印”,而且请求太祖以后下诏书的时候,不用顾忌什么礼节,直呼自己的名字李煜即可。

赵匡胤表示同意,但他并没有因此罢手,而是扣押了李从善,美其名曰准备重用,这令李煜更加惊慌。次年二月,他再次给太祖上表,将自己政府里的所有机构统统降低一级,令改称为教,而中书省、门下省分别改称左、右内史府,就连宫殿屋脊两端用来象征皇帝身份的鸱吻也被拆除。

李煜又何尝不伤心呢,算起来从祖宗建国到今天,短短三十多年,却已经两次自降身份。

公元937年,李煜的祖父李昇(那时候还叫徐知诰)接受“禅让”建立南唐;公元956年,父亲李璟上表给周世宗柴荣,表示“以兄视荣,岁输财货”,柴荣拒绝,李璟无奈,再次派人上表称臣,柴荣依旧不允许,就在那次,丢了扬州。

随后李璟只好自请去掉帝号,自称“南唐国主”,献江北十四州土地,才得一时安宁。

从皇帝到国主,从南唐到江南,一步步退到何时为止?

李煜不知道,他似乎隔着长江就能看到赵匡胤那一张志得意满的脸,心里沉甸甸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喝吧,唱吧,满天神佛保佑着南唐的国祚……

第五章 那些叱咤的旧日英雄(5)

李昇如果泉下有知,也唯有看着这个风流潇洒的孙子,重重叹息!

为了完整地介绍李煜这个人,我们有必要稍微往回,从五代末期说起。那时候南唐的创始人李昇还只是濠州开元寺里的一个小沙弥,因为相貌英俊,行事机灵,被后来的吴王杨行密看中,准备将这个沙弥收为义子。

但是此举遭到了杨行密那些亲儿子的强烈反对,当时杨家上升势头很猛,他们觉得收了这个孤儿有辱门风。所以杨行密就将小沙弥交给部将徐温,从此,这个乱世孤儿就有了新名字——徐知诰。

可能是为了报答徐温的收养之恩,徐知诰孝敬徐温夫妻如亲生父母,朝夕起居,承颜侍膳,事事都考虑得十分周全,非常温顺恭谦。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九岁那年,徐知诰去屋里取火掌灯,短短几步之内,当着徐温的面吟出四句诗来:

一点分明值万金,开时惟怕冷风侵。

主人若也勤挑拨,敢向尊前不尽心。

徐温虽然是个草莽出身的私盐贩子,但毕竟老于世故,一听这话就意识到,这个孩子是在抱怨没有得到好好栽培,同时,对他的才华也有了充分的认识。

往后,随着徐知诰年龄的增长,徐温不断给他制造机会,先是让他掌管全家的财务,在这个过程中,徐知诰的管理和沟通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迅速成熟起来。古人说“齐家治国”,管理一个大家族和管理国家的道理是相通的。徐温也没料到,他的这一安排,对徐知诰的人生有多大的影响。

随后又发生了一件事,再次巩固了徐知诰在徐温心中的地位。

有一次徐温得了重病,他有六个亲生儿子,但是这些家伙互相推诿,谁也不肯在病榻前伺候,只有徐知诰夫妇通宵达旦煎汤喂药,整夜不肯休息。有时候徐温从昏迷中醒来,看到帷帐外面人影绰绰,就虚弱地问是谁。

回答总是:“小儿知诰,儿媳王氏。”

可想而知,此时徐温的心情何等地复杂激动,他也就是在此时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对义子做出有效的补偿,如果说前一段时间,他对徐知诰的培养仅限于理财和人际,那么接下来,他就有意让徐知诰接触军事,培养其独当一面的能力,甚至想过,让徐知诰成为徐家事业的继承人!

公元909年,徐温派徐知诰到升州整修城池监督舰船制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