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作者:白山大郎

申明:本书由霸气 书库 (。。)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仅供预览交流学习使用;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如果喜欢;请支持订阅购买正版。

引子

这本书与其他长篇小说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内容基本上不是编的,而是我的老祖公告诉我祖公,我祖公又告诉我祖父,传家宝似地一代代传下来的。老祖公经历了书中的大部分事件,有些事是同他一道出生入死的兄弟(现在通称“战友”)亲口所述,还有一些则是民间流传的稗闻野史。如同龙肝凤胆也须经过精心烹调才能成为美味佳肴一样,为了便于叙述和阅读,我在忠于原述的前提下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整理和必要的加工润色。

不怕各位笑话,我的家族中可以追溯得到的列祖列宗都是清一色铁杆文盲,不具备以文字形式向后代传递信息的技能,只能使用早在洪荒时期己经广泛普及的口述方式。这种方式极为原始,却永远不会过时,从出现人类的时候开始,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种族任何阶层的地球人,无论男女老幼,也无论贫富贵贱,都具有以这种形式向其他个体传递信息的天赋。其实不单人类,生物学家业已证实,许多动物都与生俱来地具备使用声波向同类传递信息的本能,只是它们的大脑皮质和发音器官未能与时俱进地进化完善,无法形成一门完整的语言体系罢了。

参阅史料的时候,我发现部分内容与史料对不上号,有些内容甚至与史料相左。由于本书不是作为史料来写的,所以我宁可冒着以讹传讹的风险引述祖上传下来的故事,也不愿照抄史料拾人牙慧。不过三思之后,觉得还是有必要预先向史学界的各位老师说明这一点,请求他们一如既往地坚持以史料为依据,以一丝不苟的严谨学风来做学问,千万别受这些不登大雅的口头文学影响。聊以自慰的是,由于老祖公的特殊身份,许多历经图书馆博物院挖地三尺依然深藏不露的宝贝,在我的家传故事里却俯拾皆是,如果哪位专家教授不耻下问,说不定可以诱发出几篇学术论文的灵感来。

我家老祖公是本书的重要人物,但不是主人公,主人公是苏宫保。虽然年代久远,苏宫保在广西边境的知名度却很高,督办边防期间,他公然冒着丢官掉脑袋的危险,苦心积虑惨淡经营,在南国边陲的崇山峻岭中修筑了千里连城的南疆防线。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道防御外敌的边境长城,在这道长城面前,虎视眈眈的帝国主义列强居然不敢冒进一步。令人唏嘘的是,他差点为此被慈禧太后砍下脑袋,成为岳飞、袁崇焕一类因功获罪的历史悲剧人物。

苏宫保名元春,字子熙,广西永安州(今蒙山县)人氏,晚清时期当了近二十年广西提督,这二十年里老祖公一直当他的贴身亲兵。苏宫保念他护卫有功,几次想提拔他,他都谢绝了。山里人老实厚道,日求三餐夜求一宿,有房有地有老婆孩子就别无他求,否则说不定会同陆荣廷、莫荣新这些民国初年当上省部级官员的老战友齐名。苏宫保过意不去,还是提拔他当了把总千总之类低级军官,让他多领几两薪俸养家糊口,但实际上还是做贴身亲兵。

后来苏宫保被仇家诬陷,打进死牢等着秋后问斩。老祖公没钱买通狱卒进入死牢履行亲兵职责,只好每天在监狱周围转悠,饿了啃块大饼窝头充饥,渴了喝碗凉水解渴,晚上也在高墙外打地铺睡街头。他坚信他离苏宫保越近,苏宫保就越平安。也许是心诚感动了上苍,苏宫保果然改判充军新疆,总算保住了脑壳。当然这不尽是老祖公的功劳,哪朝哪代都有明君昏君,也有忠臣奸臣,主要还是那些看不过眼的朝廷大臣仗义执言,说了些公道话才保得苏宫保一命,听说有人因此得罪了老佛爷,丢官降职甚至丢了脑袋。

尽管如此,老祖公仍坚称他功不可没,窃认为老人家的话不免主观了些,但与贪天之功占为己有的恶劣行径存在本质差别,那年代的人特迷信,信天信地信鬼神,不宜以无神论者的唯物观念严加苛求。这件事史书上没有记载,连老祖公的名字也不略为提及,说明清末史官办事不太公道,至少是尸位素餐玩忽职守,严重侵犯了我和我的家人成为名人之后的合法权益。

这时老祖公还想跟苏宫保去新疆,苏宫保说德仔你不是害我吗,你见哪位犯官那么牛逼,充军新疆还敢带上亲兵充大头,这不明摆着向老佛爷摆谱吗?他才一路流泪回到广西。这事是老祖公的终身大憾,他一直不肯原谅自己。几年后苏宫保的死讯传到镇南关大连城,老人家呼天号地顿足捶胸痛骂自己混帐,说如果他随苏宫保去新疆,宫保大人肯定能多活一些年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