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 (第1/4页)

事已至此,他只能以外交官的方式不失分寸地点到为止:“既然将军阁下确有解决游勇问题的诚意,我们对贵方的困难表示理解,同时愿意在经费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具体有关事宜,我将委托弗朗索瓦先生与阁下的代表进一步商谈……”

双方就办理对汛、收编游勇和修建铁路等问题初步达成了共识,会谈趋于尾声。杜师孟微微笑道:“将军阁下,有一位朋友十分恳切地请求见你一面,可以吗?”

苏元春一楞:“谁?”

杜师孟朝门边的侍从点点头,侍从从门外带进一位金发碧眼的法国人。苏元春看着面熟,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看到他身后的妻女才悟然大悟:是李约德。一个多月不见,大难不死的一家三口都长胖了。

“谢谢将军阁下救命之恩!”李约德一家站在苏元春面前深深鞠躬,随后拉开早已放在会客厅里一副镶着银边的大幅画框上的蒙布:比真人还大的画像上,苏元春身穿一品官服,胸佩朝珠,手拿玉质鼻烟壶,正坐在椅子上对众人微笑。

杜师孟笑着解释:“李约德先生为了报答您的救命之恩,重金聘请一位法国著名画家,根据弗朗索瓦先生照片画了您的画像,盛情难却,请您一定收下。”

“礼重了,礼重了。”苏元春一手抱起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法国小女孩,连连点头。从这家备受磨难的法国人碧蓝色的眼睛里,他看出了知恩必报的真诚。

第一百章 饥不择食

蔡希邠向苏元春禀报,法方以资助清方收编游勇名义提供的款项已经交迄入库。他警惕地看看门外:“巡抚院对招募游勇的事有些看法,认为游勇与会党狼狈为奸,一旦收编,恐怕后患无穷。再说用洋人的钱招募游勇,是否有些不妥?”

饥不择食啊!钱虽然不多,但这笔款子简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尽管来路不太地道,手头毕竟宽裕了一些。想到自己身为边将,居然得不到朝廷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不得不接受外夷的资助,苏元春感到悲哀:“如果真是一口黑锅,本帅也不得不背了。谁让他们是我们的旧部呢,难道非要把他们逼反不可?”

蔡希邠轻声谏道:“库里亏空已达二十多万两,而且还会越滚越多。下官有个主意,不知能否行得通——这是官场惯例,如果换了别人,也会这么做:李约德事件圆满解决,朝廷对大人十分满意,如果趁热打铁向朝廷请拨工程款……”

苏元春沉思良久,缓缓摇头:“要钱也不能在这个时候——这不成居功自傲要挟朝廷了吗?这种事千万做不得!”有些话他不便出口,身为武将,手握重兵居功自傲是第一大忌,弄不好便会身败名裂,满人朝廷对汉臣汉将素来百般猜疑,此时此刻上这种奏折,难免会有瓜田李下之嫌。

由于调动部队全力处理人质事件,加上资金短缺,边防建设工程已经停工,重新启动又需要一笔经费。接受了法方以收抚游勇名义资助的几万银两,终于腾出了重启经费,再苦上一年两载,炮台碉台一建成,军路一开通,花大钱的地方就不多了。尽管甲午战败赔款巨大,但从张之洞来信中的口气看,每年追加几万两边防建设款,朝廷还是挤得出来的。

他决定立即招募五千名游勇编成十营充实各炮台工地,利用边军的廉价劳动力加快防线建设,并委托苏元瑞具体负责,按照两国协议在桂越边境开设了七处对汛所,规范管理边境事务。游勇们得到安置,会党日渐孤立、无可潜身,纷纷亡命内地,边境治安明显好转,边民也重新得以休养生息。

苏元春手上多了十营,实力大增,边防建设进度明显加快,然而三十营兵勇开销也大,库银再次告罄。通过向巡抚院、收放局借拨公款,向商人借贷息银,共筹得十万余两,又勉强维持了几个月,再也求借无门,只得回家打夫人的主意。

在一张床上睡了二十多年,赵琴早知道苏家老二是个败家子,贵州三千多亩田产都由她亲手掌管,委托几位侄儿管理,防城的百来亩盐田也是她一手置办,亲自打理。

苏元春不会理财,却出手大方,下面的人有困难常常出手相助,家乡永安修桥补路也每每慷慨解囊。筑炮台是朝廷的事,凭什么赔进自己的银子,动不动就拿自己的钱垫支——说是“借”,几年来少说也填进去三、四万两了,也没见半个铜仙回头。

苏元春还没开口,赵琴就沉下脸:“又没钱修炮台了是吧?没钱找朝廷要呀!李约德那事,朝廷没少受洋人要挟,现在事办好了,老爷何不趁热打铁向上面伸手,不然二十多万银两的亏空哪年哪月才能补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