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三国 (第2/4页)

东西准备随时撤军了,一些想入关的百姓也到了库鲁得营地会合,要走的人其实也只有四、五百人,很多开始想走的人听说关内也很苦,而且尼堪专杀诸申,就改变主意了,只有库鲁这些在山里活不下去的人才不得不狠狠心离开老家南下。

李榆还是被四贝勒留下了,从此四贝勒背后就长了尾巴,他到哪李榆就跟到哪,说实在的他也不知道该做什么,库鲁说过要他跟四贝勒,那他就一步不落地跟着,赶都赶不走。四贝勒很得意地说,有李榆在其他侍卫都不用带了,济尔哈朗贝勒却说只有乌拉山出来的人才会这么老实厚道,其他人巴不得躲到帐篷里烤火去。济尔哈朗的额娘也是乌拉人,还是原乌拉首领布占泰的妹妹,他和萨哈廉一样很文雅而且对人和气,和李榆还聊了几句乌拉的事,李榆也喜欢他。

掌灯的时候,济尔哈朗、萨哈廉、硕托这些年轻的贝勒、贝子们都挤到四贝勒的大帐闲聊——阿济格没来,他实在是红得发紫而且升得太快,老少贝勒、贝子们都有意无意在排斥他。

帐中点起一个大火盆,把大帐里烤得挺暖和,李榆也被四贝勒喊进来坐到门边。萨哈廉讲起了明国的《三国通俗演义》,这是老汗最喜欢读的书,还经常考大家,所以大家一有空就要听几段。萨哈廉是正红旗的巴克什精通汉文,讲起话本来更是津津有味,听得大家连声叫好,连李榆也跟着喊好。硕托似笑非笑地斜着脸问李榆知不知道这三国是哪三个国。李榆涨红了脸,想了一会儿说是明国、蒙古还有金国,把大家一下子全逗乐了,硕托捂着肚子说:看吧,还有比我更不读书的人,以后再不要笑话我了。

萨哈廉对自己这位二哥有点不满了,你怎么能和他比,他在山里哪有机会读书,没把叶赫、瓦尔喀说进去就不错了。

李榆见大家都笑他也急了,马上抗议说:他读过书,而且会写字,就是忘得差不多了。硕托可不放过他,让他写几个字给大家瞧瞧。四贝勒也来了精神,马上让人准备了纸笔。

李榆拿起笔手就哆嗦,按着大家的要求勉强写出自己的名字“李榆”,还有“关云长、张翼德、赵子龙”这几个字,累得满头大汗。硕托马上推断出他以前的身世:野人家以前肯定有钱,也许阿玛是位台吉都说不准,要不没钱找师傅教他。

“不过你们家被骗了”硕托斩钉截铁地说道:“你们家请的师傅是个骗子,没什么学问,所以你写的字像狗爬似的,比我写的都难看,而且偷工减料、缺笔少划,你的名字肯定也是那个骗子给取得,叫起来拗口,一点也不好听。”

大家很同情地看着满脸通红的李榆,一致认为无论是“李榆”还是“野人”这两个名字都不好,最好换个响亮的名字。四贝勒当仁不让地取得给李榆重新取名的权力,他把李榆反复打量几下,一拍大腿:“就叫额鲁这个名字吧,你这个身板叫这个名字响亮。”

额鲁是诸申话中高大魁梧的意思,大家都觉得好,从此金国的人就叫他额鲁了。李榆也觉得这个名字比乌拉人叫自己“野人”好听多了,于是欣然接受。

把李榆改名的事敲定,四贝勒马上严肃起来,对自己这几个子侄开始教诲:“你们听了话本也要动脑子想,额鲁很聪明马上就想到我们大金与蒙古、明国也是三国,你们好好想想我们大金国像三国中哪个国家。”

硕托马上说:“我们最强大,明国和蒙古联合起来才能打我们,我们就是魏国。”四贝勒听了使劲地摇摇头。

萨哈廉想了想说道:“我们应该是蜀国,我们和蜀国一样,穷困而且人口少,只有不停地打,以攻代守才能生存,那个诸葛亮就是这样做的。”

四贝勒点点头:“三国中我们最弱,察哈尔汗就称我们为滨海三万人小国,他没有说错,明国、蒙古哪一个都有实力吞并我们,我们全靠着诸申勇士们不停地流血征战才支撑到现在,以后也只能如此,一直要打到明国和蒙古同意与我们议和并且承认我们为止,哪天我们打不动了,那就是国破族灭之时。”

在场的人都沉默了,济尔哈朗缓缓开口道:“明国就是魏国,他们有足够的实力吞并我们和蒙古,仗越往后打他们的优势越大,国与国之间征战最后拼的还是实力,无论你开始打多少次胜仗,最后一仗输了就全盘输光,我们最好的结果就是在最后一仗来临前,能打得明国和蒙古因为恐惧不得不与我们议和,把我们取得的成果能确认下来。”

济尔哈朗停了一下又接着说:“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运气真好,明国的官吏和太监一直在帮我们,他们把辽东人害得太苦了,辽东地大物博、土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