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大买卖 (第1/1页)

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府上人又多。 程冉就一直放着精神力。 隔着一道墙,隔壁就是知县大人的书房,知县大人丁瑞从吃了饭就进去了。 在里面会见了几个年轻人,其中就包括原哈城粮行最大供应商,赵家的公子,赵华。 不是程冉喜欢听墙根,实在是在这里遇到熟人,有点好奇,就听了一会儿。 因为年成实在不好,哈城很多人都饿死了。 丁瑞想买些粮食,给大家分发下去,挡挡急,以免饿死更多人。 听谈话那意思,钱应该是丁家自己出的。 丁家一直生长在哈城,基本上所有哈城本地人都知道。 前几代里,丁家一直是从商的。 几代人的积累,让丁家成了哈城数一数二的有钱人。 这时候的商人,不管多有钱,都是下九流。 书生,科举,在大家眼里,才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 丁瑞他一心科举,年纪轻轻还真考中了。 分配到了外地。 后来哈城原本的知县大人病故,丁瑞因为表现优秀,被上面赏识,分回来做了当地的知县。 一转眼这知县就当了快二十年。 讲道理是每三年就有一次升职机会的,但是丁瑞坚持留在原地,就一直没有调任。 二十几年里,他为人清廉,从来不收受贿赂,爱民如子。 这让他的名声逐渐提高,成了真正的父母官。 整个哈城人,包括下面的乡镇,比如桃花坞这些地方,有什么民事纠纷,刑事纠纷,都会直接来找他断案。 他在断案方面,也是格外用心,从没出现过冤假错案。 倒是真的对得起当地百姓喊得那一声“青天大老爷”。 在过去持续好几年的荒年里。 饥荒,成了国家性问题。 全国,包括周围的一些小国,情况都是一样的,所有人都吃不上饭。 饥荒的问题,各地都在年年上报,朝廷也解决不了。 燕国几百年的基业,是富得流油的。 可惜这年头,再富也没有粮食,连军队都快吃不上饭,自然也没有粮食可以送给下面的小城。 百姓只能自求多福。 哈城的人算是比较幸运的,有丁瑞这样的父母官,丁家多次用自己家的钱,买粮食分发给哈城的百姓。 这让哈城人在饥荒中的死亡率,是远低于其他地方。 不过今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传来丁家要给大家分发粮食的消息。 原来,是因为丁家和这几个粮食供应商,还没谈好吗? ... 程冉坐在这里,把丁瑞和赵华的声音听的真切。 丁瑞说,今年想买十万旦粮食,也就是1000万斤。 赵华惆怅道,“大人,不是我们不卖给你,今年真的没有粮食了,我们十几文一斤,都收不上来。 我们家,所有品种的粮食加在一起,总共也就二十万斤。 也没有往年的价格了,现在要买,最起码15文一斤。” 丁瑞长叹一口气,“哎,我知道,我想着你们几个供应商分配一下,每家拿出几十万斤,先凑出来几百万斤,给大家分发下去,好歹挺过这个冬天。 今天在你之前,我找了其他几家了。 情况都和你这一样,手里基本没有多余的粮食。 哎——” 赵华进来一直也没有坐下。 应该是知道,今天的生意,多半是成不了了。 行礼道,“大人,现在就是这样的情况,您考虑一下,要是行的话,我统计一下粮食,把屯粮都给您拉过来。 我们家人口多,自己也得留一些,最多给您送过来18万斤。” 丁瑞还是让赵家把能送过来的粮食,都送过来吧。 ... 送走了赵华,丁瑞焦虑的在书房里走来走去,丁夫人端了碗粥过来。 “看你晚上没吃什么东西,给你熬了点粥,你吃点吧?” 看着两口子倒是感情不错的。 在这个年代,丁家这么有钱有权的,丁瑞只有一个妻子,没有再找妾室,倒是很罕见的。 在这一点上,程冉对丁瑞的喜欢,又多了一分。 丁瑞一边喝着粥,一边长吁短叹。 “还是收不上来粮食吗?”丁夫人关切问。 “哈城及周边,988万人,能收上来的粮食,98万斤都不到,哎——” 丁夫人也跟着长吁短叹了一会儿。 程冉在这边挑眉,原来哈城有这么多人。 ... 程冉几乎在空间里催熟了一晚上,产下来15万斤的粮食。 加上原来空间里堆积着的,差不多总共有100万斤左右。 早上,程冉和丁家人一起吃饭。 丁家人都和程冉寒暄着,除了丁瑞。 丁瑞可能是愁的一晚上没睡好,或者就是一晚上没睡。 脸色很差,神情也有点恍惚。 “大人,不知道公子和您说了没有,我经营着一家粮行。”程冉看向丁瑞道。 这一开口,立刻吸引了丁家人的注意。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