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狼若回头不是报恩便是报仇(终) (第1/2页)

若问李应回上海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关于他屠戮武林人士的谣言。实话实说,李应并没有办法。 有道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这还是造谣,若是这种层次的栽赃嫁祸,那就不是造谣那么简单了。 无论你怎么说别人也不会相信,他们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东西。 即使你有充足的证据证明你是无辜的,即使你用证据狠狠地打他们的脸,他们也会认为你是个彻头彻尾的王八蛋。 最常见的说法便有两种,第一种 “既然不是你干的,你为什么会有那么充足的证据或证人,说明你早就想做,只是你还没来的及做而已,人家也不算冤枉你,早看出来你有这个心了,要不然怎么不冤枉别人,偏偏冤枉你呢。” 第二种便是“对对对,你说的都对,我们冤枉你了,对不起!” 回过头,嘴一撇。 “看见没,这家伙,还没把他怎么样呢,急三火四的说不是自己干的,心里一定有鬼,证据不一定是从哪伪造的呢,咱大人有大量,别和这小人一般计较。” 所以人们在讨厌造谣的同时,更讨厌为自己辟谣,辟谣的成本太大了,还极有可能让谣言扩散面更广。所以就有了两种通常的做法来应对。 第一就是努力搜集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如果没有证据,那就努力证明自己是个与谣言中不一样的人,用大瑜来掩小瑕,取得受众的同情心。 第二就是沉默以对,让时间掩盖这一切,当然你也可以悄悄地制造另一个谣言,把水搅浑。 这两种办法都不适用于李应,没有人帮他做这些事情,看起来只能寄希望于谣言止于智者。 但说这话的人一定是因为无力辟谣而用来安慰自己的话。 于是,李应选择了第三种辟谣方式。 返回上海,干掉那些揣着明白装糊涂和故意栽赃嫁祸的人,杀到你们主动辟谣或不敢造谣,甚至永远闭嘴,无法造谣。 所以,当李应来到上海市区时,并没有进行伪装的他第一时间被日本人发现,那些无处不在的街头混混和黑帮分子以及见钱眼开,少部分不明真相,无知正义感爆棚的人把他出现在上海街头的信息传遍了上海的每一个角落。 于是“迎接”他的第一批人到了,那是一个浑身重孝,手持钢刀的男人,一脸凶相,二目通红,横眉立目,就站在路的中央,满身的杀气仿佛溢了出来。 手中刀直指李应。 “我不认识你,我也没有杀过你家一个人,若信,原路返回,若不信,我不会手下留情。” 那人的眼中闪过一丝犹豫,但随后还是选择冲向李应。 无它,也不敢向日本人报仇,真以为他不知道他一家老小并不是李应所为? 但他别无选择,杀掉李应后,他会借此机会靠近日本人,查出幕后黑手为全家老小报仇,李应是他选择的投名状,或者是敲门砖。 见那人不听劝告,依然向自己冲杀过来,李应轻叹一口气,背上的碎铁刀不知何时出现在了李应的手中,然后一道电光从李应手中飞出,目标直指男人的脖颈。 那男人横刀拦阻,李应却没有选择绕过,直接与男人的铁刀接触后,那男人的刀断成两截。脖子上出现了一条血痕,然后便轰然倒地。 收刀入鞘,甚至都没有回头看一眼这个勇敢而又懦弱的男人,或许他活着就是一种悲哀。 杀他只是个意外,李应本以为这些人做戏做真,会争先恐后地来找自己找仇,没想到,只有他一个人前来。 一个插曲,不足以影响李应的目标,他的第一站,是日本在上海建立的中亚同文书院。 那里有虔诚的精日分子,狂热的日本学生,为日本侵略中国提供情报依据,这里的人大部分恨国不灭,恨自己不是日本人的学生大有人在。 李应刚开始并不知道这所书院的存在,而是在与佘爱珍接触的过程中得知了这么一所书院。 随后国党撤离时,宁可军队覆灭,也要毁了这所书院,可见这所书院已经让国党恨之入骨。 传闻说,这所书院的学生已经被日本人保护起来,学生和教员都被送回了日本,但李应并不相信,因为日本人不会轻易放弃这么一所优质的汉奸及间谍基地。 他决定去看一看,日本人占领了上海后的同文书院是否死灰复燃。 当然,这是出于义愤,也是出于一些李应自己的计划。 身行不停,几个起落间便消失在车水马龙的街头。 一个人行动,优点在于灵活,随机性强,没有人知道他下一步去什么地方,上海太大了,大到数万的追捕人员都轻易找不到李应。 上海又太小了,小到李应不费吹灰之力就到了同文书院门前。 “中日友好,东亚共荣”八个鎏金大字显得不可一世,得意洋洋。 许世强,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在老师的秘密帮助下,怀着朝拜的心去了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城市。 回来后,他的心里满是爱知学院优雅行走的女孩,彬彬有礼的学生,晴朗的天空,精美的日元。 再想想自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一股羡慕之心油然而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