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曾国藩二剿捻军 (第1/2页)

好书推荐: 一步惊仙 乱世大商人

战力依然很强,将领李鹤章也不是无能之辈。 曾国藩整合军队后就开始对捻军发起进攻。 由于他们机动性不足,只能对捻军进行包围,围攻。 采取重点设防、以静制动的方略,变单纯尾追为迎头截击与跟踪追击相结合。 赖文光、张宗禹率捻军时分时合,在清军圈定的重点防区安徽、河南、山东、等地往返穿插,流动游击。 1866年五月份曾国藩又改取用“聚兵防河”的方针。 九月的时候捻军在河南开封芦花冈,击溃豫军,突破其沙河、贾鲁河防线,突入山东境内。 捻军在山东抢渡运河未成,随即折回河南。 由于清军的“围剿”,捻军长期处于流动游击之中,没有立脚的基地,得不到友军的配合、支援,战略上极其被动。 赖文光深感“独力难持,孤军难立”,为了摆脱清军的围攻,遂于1866年10月在河南分兵。 张宗禹率一部进军陕西,联络回民起义军,为西捻军。 赖文光率一部在中原坚持斗争,为东捻军。 …… 曾国藩在这两年先后提出了重点设防四省十三府的战略方针,其计划是“变尾追之局”“练有定之兵,制无定之贼”,确定了剿捻的重点设防战略。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慈禧派的监工不给力,各府官员也不严格按照曾国藩的命令执行。 比如捻军来了我的地盘,我就打,去了他的地盘我不管,你曾国藩说了要围剿,我也不懂。 就这样其制定的“重点防务、坚壁清野和画河圈围”最终全部失败。 因此,曾国藩在剿灭捻军的战争中表现平平,未能取得重大胜利,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非常失败的。 这次安德海只是将曾国藩失败的消息小声告诉给了慈禧。 发生的事多了起来,他的胆子也大了起来。 慈禧知道后又召集了恭亲王和慈安。 恭亲王也早就知道了曾国藩屡次失败的消息。 无奈只好提议让李鸿章为新的钦差大臣督办围剿捻军的任务。 慈禧对李鸿章还是挺感兴趣的。 于是同意了。 曾国藩也就这样被撤职。 李鸿章带领自己的老部下再次出征剿匪。 走之前李经孝也给李鸿章说了很多他的看法。 李鸿章1866年11月开始上任。 此时李鸿章也重新扩军两万,兵力达到了7万多少。 秦海等人之前就通过关系进入了淮军,李鸿章感觉秦海是个人才,还在国外读过海军。 自己身边就是缺乏海军人才于是提拔了秦海。 现在也只能当做陆军用,李鸿章手上没有海军。 李经孝也提过好几次让李鸿章上书建造海军,朝廷也在开始思考利弊。 主要是缺钱。 李鸿章上任后,将曾国藩的旧部也纳为己用。 李鹤章带领六千淮军回到李鸿章身边。 只是曾国荃带着一部分人和曾国藩走了。 12月的时候赖文光率东捻军3万余人,放弃进入山东运河东部地区的努力,经河南入湖北,准备占领荆襄之地,相机入川。 在钟祥罗家集、安陆杨家河连获两捷,歼当地清军近千人。 但抢渡汉水未成,1867年2月尹隆河之战又先胜后败,伤亡将士1.8万余人,遭受严重挫折。 而后数次抢渡汉水均为清军所阻,被迫放弃入川、入陕计划。 6月,再入山东。 李鸿章采取“扼地兜剿”的方针,调集皖、豫、鄂、苏、直、鲁等省清军,重兵防守黄河、运河、胶莱河。 捻军冲破清军运河防线,却又误入胶莱绝地。 在近150千米的地段,百营清军筑长墙、挖壕沟,分段防守,捻军左冲右突,转战月余,才于8月中旬突破胶莱河防线,但仍未能跳出李鸿章的河防包围圈,连战皆败,终于1868年1月在江苏扬州境败灭。 1866年11月,张宗禹率西捻军3万余人进入陕西,次年1月,在西安东郊设伏,白涛率军感觉到了不对,命张瑞锦派人去查看。 果不其然有埋伏,白涛从侧面包围,斩杀敌军近万人。 张宗禹率西捻军剩余两万人在回民起义军的配合下,转战渭水南北,打破陕甘总督左宗棠“分扼要隘,布置关锁”的长围战略,突进陕北。 1867年底,张宗禹得知东捻军处境危艰,遂率西捻军由陕北渡黄河入山西,经豫北长驱冀中平原。 但此时东捻军已败灭,西捻军“进失所援,退无所归”,遭到10余万清军的围追堵截。 1868年4月,南下山东,重蹈东捻军覆辙,陷入河防之围,数次抢渡运河未成,连战不利,损失严重。 8月,在山东茌平徒骇河边全军覆没。 李鸿章在听了自己儿子话后果然连打胜仗。 将捻军全部消灭。 曾国藩用了两年毫无收获,李鸿章用了两年,剿灭捻军。 李鸿章这次剿灭捻军并没有和左宗棠发生争执。 两人也没有隔阂,这也和李经孝提前给自己父亲说的计划有关系,没有完全按照计划进行。 所以现在的李鸿章功劳可比原本历史还要大。 只是李鸿章已经是两江总督,在原本时空现在李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