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翁同书的死因 (第1/2页)

好书推荐: 一步惊仙 乱世大商人

“我们要是得罪了他,曾国藩可不会给我们好果子吃。” “哼,曾国藩,害我父亲之仇不共戴天,没有他,我父亲怎么可能早亡。” 这个翁曾浩在曾家第三代中的确是有点实力的,就是脾气不怎么好。 翁曾浩的父亲翁同书和他的爷爷翁心存可以说就是死在曾国藩和李鸿章手中的。 翁同书曾担任过翰林院编修、贵州学政、少詹事等职位。 还做过安徽巡抚,但在和太平军大战的时候两次丢下城池逃跑。 还有翁同书在处理苗沛霖造反事件时的行为令人匪夷所思,他杀了忠于朝廷的民团首领,并上书为苗沛霖的造反行为辩解和开脱。 最终,他在苗沛霖勾结太平军攻破寿州城后被俘。 曾国藩因此决定弹劾翁同书,可是翁同书是有背景的。 翁同书的父亲翁心存当年在朝廷里官至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还做过同治皇帝的老师。 翁心存的两个儿子翁同书、翁同爵都官至巡抚,属于与曾国藩平起平坐的封疆大吏。 翁心存第三个儿子翁同龢则是状元出身,圣眷正隆。 可以说,翁氏家族在朝廷里很有势力,翁门弟子布满朝野。 曾国藩弹劾翁同书,稍有不慎,将会惹祸上身。 原本“时空”曾国藩的弹劾奏折是李鸿章写的。 这一世李鸿章没有继续给曾国藩做幕僚。 但是曾国藩为了扳倒翁同书,给李鸿章写信,两个总督一起弹劾翁同书。 李鸿章看到老师写信了,这翁同书也的确不是什么好东西,于是他就同意了写一封奏折弹劾翁同书。 李鸿章在《参翁同书片》的奏折中写道:“军兴以来,督抚失守逃遁者皆获重谴,翁同书于定远、寿州两次失守,又酿成苗逆之祸,岂宜逍遥法外?应请旨即将翁同书革职拿问,敕下王大臣九卿会同刑部议罪,以肃军纪而昭炯戒。” 李鸿章这是指出翁同书的罪过,建议将翁同书革职拿问,进行议罪,以严肃军纪。 李鸿章好死不死的觉得这还不够,不够体现我文化实力。 于是为防止朝廷有人为翁同书说情,李鸿章又画龙点睛地添了24个字:“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 这句话说得大义凛然,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上,这一写,不但朝中大臣无法袒护,连皇帝都无法徇情了——我李鸿章都“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你皇帝好意思瞻顾迁就? 曾国藩也写了一篇差不多的奏折,只是用词没有李鸿章狠。 但是大家都知道这次弹劾翁同书的主谋是曾国藩,李鸿章只能算枪手,帮凶。 翁同书也因此下狱,并被议处为死刑。 可是后面翁心存听到儿子被判死刑一病不起。 翁心存病重后,翁同书被暂时释放回家,在病床前伺候父亲。 没过多久,翁心存病重不治,撒手人寰。 考虑到这些情况,两宫太后和同治皇帝以眷念师傅的名义,改翁同书的斩刑为充军新疆。 后来,翁同书改戍甘肃军营效力,3年后死在了陕西花马池。 所以整个翁家都认为翁同书和翁心存之死都应该怪在曾国藩和李鸿章两人身上。 这也是为什么,李经孝知道翁曾浩是翁同书儿子后没有直接报李鸿章的名字。 那样只会激怒翁曾浩。 李经孝也是没有办法后才抬出李鸿章的名号,只是这样也算彻底和翁曾浩对上了。 翁曾浩:“气死我了,去给叔父传话,就说李鸿章的儿子进京城了,看那样子是进京赶考的,让叔父帮我们翁家好好处出恶气。” 李参将:“好的,我一定转告翁大人,翁公子这次你也即将出去做官,翁大人让我给你送了十几个护卫,这些人会好好保护你的安全。” “我的任务完成了,我也要回去复命了。” 翁曾浩:“好,我知道了,你走吧。” 李参将回去后。 翁同龢:“你回来了,怎么啦,看你脸色不太好。” 李参将:“回大人,今天翁四公子他在大街上碰到了一个人,这人让公子非常生气,特让我转告大人,让您帮忙出出气。” 翁同龢:“哦,你说说是谁,难道是那些贝子、或者贝勒爷?” 李参将:“不是京城的人,是李鸿章的儿子来京城考科举了。” 翁同龢皱了皱眉。 “叫什么名字?” “叫李经孝!” “李经孝,李经孝哼!” “不要落到我手上,李鸿章和曾国藩让我失去父兄,小心我让你失去儿子。” 翁同龢在历史上就是一直和李鸿章作对,就是因为李鸿章帮曾国藩带笔写了参翁同书的奏折。 这一世更不得了,李鸿章直接以自己的名义将翁同书写死了。 …… 李经孝和赵曾重聊了一会儿后,赵家大夫人来到了客厅。 李经孝连忙起身行礼:“外侄李经孝拜见大舅娘。” 王氏:“快快请起,几年没看到你了,长这么高了,我要是有这个帅气的儿子该多好啊。” 赵曾重……还在心里想“你到底是不是我亲妈。” “孝儿啊,这次来就在我家住,你和曾重两人也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