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改国都 (第1/2页)

好书推荐: 一步惊仙 乱世大商人

盛京,来自满语“mukden”,意为“兴盛”,汉译作“天眷盛京”“盛京”,意即“大清兴起之地的都城”。 是后金的首都,大清的陪都(也就是后世沈阳)。 早在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把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中卫,并在沈阳着手修建皇宫。 沈阳从一个军事卫所,成为了盛京皇城。 1636皇太极就是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后,盛京就开始作为留都存在。 1657年清朝顺治皇帝以“奉天承运”之意在盛京城设奉天府,故沈阳又名“奉天”。 现在大清兵力受损,又丢失了几个直隶门户。 山西全面失守,京城离大同等地非常近,热河也远不了太多。 以腾龙军的进攻速度,就怕到时候跑都跑不了。 山西失守,他们只能尽量将陕西北部清军撤离。 继续坚守只会被一网打尽。 还不如全部调到直隶、黑龙江、吉林一带防守。 这一带地区明朝晚期都是他们大清在统治。 现在大清势力范围,也只剩下以前的后金统治地区。 大清自皇太极后占领的区域基本上全部丢失。 对于慈禧说的迁都盛京,恭亲王没有意见。 毕竟皇帝年幼,不适合在第一线指挥。 “太后,迁都盛京一事,臣附议,只是兹事体大,还需要再协商一下,争取外界声音降到最低。” “腾龙军彻底占领山西也还要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足够我们在直隶继续布防,和从内蒙古、外蒙古撤军。” “另外洋人那边都调集了大量军队攻打腾龙军。” “他李经孝太过于狂妄自大,自以为是大英豪不将列国列强放在眼里。” “这次惹恼了英吉利、法兰西、沙俄、美利坚。” “美利坚已经在釜山登陆,即将进入奉天。” “他们想要的是我们的山东。” “山东已经失守,我们可以将翼州等地交给他们防守。” “是否能从腾龙军手中拿下山东就看他们本事。” “其他三国已经准备就绪,很快也会对腾龙军发起进攻。” “过段时间腾龙军的西面、南面、西南面、东北面四面受敌。” “每一处他李经孝都要遭到几十万的军队进攻。” “他不得不放下对我们进攻的势头,保住现有的领土。” “恭亲王,你给洋人送个信,让他们动作快点,我们压力很大,别等我们大清都没了他们才进攻。” “对他们没有一点好处。” “另外组建新军,废除八旗士兵你们看着办,到时候给我上个折子。” “太后,奴才建议新增北洋陆军,归北洋总督管,统帅所有新军。” “恭亲王,你所说的北洋总督我同意,但是不能统帅所有新军。” “北洋总督组建20万新军,对外作战。” “九门提督和各省总督,以及几大将军各组建5万新军。” “所有新军都归兵部尚书节制。” “兵部尚书对各军有监督权,没有调动权。” “臣遵旨。” “臣遵旨。” “对了恭亲王,五爷家的毓琳他们是不是该回来了。” “会太后,前面十三格格和其他贝勒们都写信回来,今年下半年就该回来了。” “回来了好啊,这都走了四年多了,也该回来了,走的时候还是个小丫头,古灵精怪的,我都想她了。” “给六爷说声,毓琳回来了就待在宫里给我解闷,我会给她安排职务。” “腾龙军和洋人不是都提倡男女平等,我看女人做官也挺好的?” “这次毓琳丫头回来,我一定给她封个官。” “其他贝勒不是都在国外学习,恭亲王你们不是改革缺人,这下有人用了。” 恭亲王脸上也难得出现笑容。 他们在四年前,也就是李经孝进京赶考的时候,派出去上百个贝勒和格格,学习西方各个领域现代化知识。 毕竟这些人都是经过恭亲王考核过的,下辈中的佼佼者。 有了这些人的加入,可以给大清补充很多新鲜血液。 让一片气死沉沉的大清重新散发光彩。 还会给他减轻很大的压力。 …… 热河会议结束后,大清按照慈禧和恭亲王的命令,进行了大的变动。 陕甘总督杨昌睿带着伯彦讷谟佑还有王德榜、刘锦棠率领三万新军,又从以前的五万里面挑选精兵三万,共六万人从内蒙退兵。 “其他八旗和绿营士兵就地解散,也没钱给他们发放路费。” 翻越长城,进入内蒙后,绕道进入直隶,听侯左宗棠的命令。 和他们同行的还有很多本地乡绅,为富不仁的商人,这些人都听过腾龙军的恶习。 不走不行,不然很可能小命不保,固定家业很多都没有卖出去,只能便宜腾龙军。 绥远城将军开始搜刮内蒙财富,挑选精兵组建五万新军,迁徙内蒙百姓到锡林郭勒盟和哲里木盟一带。 乌里雅苏台将军倒是没有听命慈禧,他认为自己这鸟不拉屎的地方腾龙军看不上。 现在腾龙军也没空收拾他们。 外蒙古也就是乌里雅苏台地区很多人都不服大清统治。 一直都是听调不听宣。 乌里雅苏台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