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十二章 初登大陈 开模铸炮 (第1/2页)

鹅城二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零点书屋www.luebinn.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大陈岛距海门港52公里,分上下二岛,仅相隔25公里水道,总面积1189平方公里。上大陈岛,面积 66平方公里,西南部有避风港湾。下大陈岛,又名下台,面积 52平方公里,以丘陵地形为主,四周渔业发达,有避风港可设码头。

现在的大陈岛两岛是个大工地,一万两千多口人正热火朝天的干着开垦和建设工作。

开垦田地、梯田,抢种一茬土豆、番薯,预计次年二三月份能收,但产量不会太高,毕竟属于错过农时的抢种。

上下两岛各自在避风港湾建设码头,上大陈的码头边正在建设造船厂,正在草创阶段,只能建造一些渔船,供岛上沿海打渔;沿着避风港修建的民宅也正在逐步成形。

虽说两个岛都是丘陵地形,但海拔都不算高,最高处仅200多米。萧震让人在两岛各平整出一块合适的练兵校场,安置3000青壮,并让马三带家丁队分队边操练边干工程。

萧震暂时让马三按照自己写的“步兵操典”和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先操练着。至于兵器,现在除了家丁的佩刀和几张弓,两门从澳门买回的海军用加农炮,10只重火绳枪外,啥也没有。

好在南方多竹子,萧震让管家弄了一船竹竿,在岛上稍一加工,分发给壮丁,现在是清一色的竹制长枪训练。

至于青壮的训练,萧震本来以为不会很顺利,毕竟多数是不识字的矿工出身。

但练了一段时间后萧震却是觉得不错,一个月左右就有了些样子,但也就比海门卫的兵看上去齐整些而已。

后来琢磨一下萧震也明白了,现在大明的卫所制度早就不行了,改成了募兵制。这些处州的青壮都是以备倭练兵的名义招募的大头兵。

在这个年代手里攥着钱粮,还有官府的名头,而且萧震开出的饷银又高,可以说这些青壮的生死都由着萧震。

不服的就是军棍伺候,还不服就拖出去砍了。青壮本来就是活在生死线边缘的,现在能吃饱穿暖,还发饷银,只能说操练算个毛,练不死就行。

当然萧震也没那么狠,这些兵说是青壮,其实都瘦了吧唧的,还真不敢马上下狠手操练。

忙于规划建设的萧震,也没功夫去细管练兵的事务。况且现在也只是初步操练,大部分时间这些青壮还是在工地干工程。

萧震无奈的看着自己这三千号“工程兵”,感慨着成军不易。好歹随着渔船的增加,这些瘦了吧唧的“工程兵”伙食好了不少,逐步在体质上变得好了许多。

萧震在岛上的铸造厂开始建造时,就盯着工匠打造标尺。也就是定个标准,所有以后的铸造加工,均已这个标尺为母本标准,算是标准化的第一步。

而后萧震便开始安排泥范的制作,打算等泥范干透后,再用泥范浇筑铁范。

铁范由于炼铁厂现在还是一堆砖石和矿石,别说高炉,现在就是刚弄好地基,至于炼铁炒钢,等着吧。着急的萧震只能先准备从福建和澳门葡萄牙人那里买些铁锭先用着。等岛上的炼铁开始产出了,再精铁铸造后大量生产。

现在只能选择这种铸炮方式,如果铸造厂后期开展顺利,萧震打算最终采用铸铁炮退火工艺,这样铸铁炮就像锻铁一样进行加工。不但能摆脱大明缺铜导致的原料紧张问题,还能使铁炮更加光滑、紧实。

其实英国人在1670年代用过这种工艺,锻造的铁炮质量被认为是比18世纪铸造的滑膛炮更为优秀,唯一的问题是,生产成本较高。

萧震在处州招募的矿工流民中,特意招纳了不少原来矿山的矿工和懂得冶炼的工匠。大陈岛虽然不产矿,但好在有海运的便利,能大批量的运输原料。

新建的铸造厂,由于没有铜料,也就是生铁冶炼—再以生铁炒炼熟铁—最后生、熟合炼成钢,这也是自唐代以来中国本土冶炼的基本模式。

大明工匠给足了银子,瞬间能让你明白大明不是白叫的,匠户虽然地位低,但一个个的手艺却是不含糊。

萧震在铸造厂加入了搅炼技术和鼓风炉预热技术。

所谓搅炼技术就是有人拿根长长的钢棒搅动铁水,让铁水充分的排碳。

鼓风预热也就是弄个大风箱,几个壮汉拼命的推拉鼓风,让炉内碳火充分燃烧,提高温度。

就这两样土办法,在同等燃料情况下,熟铁产量能增加三倍,而且钢性能增强不少。

几个月来萧震一直在岛上指挥铸炮厂的建造,关键是铁范的铸造。幸亏有了统一标尺的准备,不

《怒海争锋:天启大明》 第十二章 初登大陈 开模铸炮(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