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部分 (第1/4页)

在说袁一骥和黄以宗还是浙江人。在当时很讲究乡里出身的年代,袁一骥和黄以宗的关系太过反常了。但现在唐继光明白了,这个黄以宗是东林党的人,而袁一骥则是浙党的人。

这个东林党和浙党关系非常恶劣,但同时却又不时合作。这就是东林党、浙党的出身有关系。东林党主要是以三吴士绅为主,而三吴则是来自古称吴军、吴兴郡、会稽郡。其实说白了也就是浙江等地。而浙党就不用说了,光是听名字就知道他们的出身了。

可以想象,浙江就这么大,每年出的进士、举人都有定额,都是那么多。东林党和浙党为了争夺资源,怎么可能不闹的不可开交呢?

但同样又因为同样的出身,使得他们不时也合作。但总体而言,现在两党关系急剧冷却当中。而作为力量基础所在地,浙江省居然是东林党的人当一把手,如何叫浙党的官员不郁闷呢?根据袁一骥透露的口风,唐继光感觉,在这事情上,袁一骥似乎下了不少力气。恐怕就算没有上奏折攻击,在背后也没有少推波助澜。

从这里唐继光就算是政治白痴也知道双方关系如此恶劣了,斗倒了对方一名封疆大吏,东林党怎么可能会不震怒呢?双方现在恐怕已经斗的你死我活了。

不过很快唐继光注意的不再是明末党争了,而是北方。此刻北方传来两个震撼的消息,第一个,**哈赤称汗,标志着后金已经从散乱的地区变成一个集权的势力。第二个则是山东爆发旱灾,从二月份开始已经没有一滴雨水落下,种落地里面的农作物都枯死。山东等地粮价直线飙升。

唐继光知道这些都不过是那些无良士绅的所作所为,他们恶意囤积,这才是造成粮价飙升的最大原因。特别是此刻明末税收非常沉重,特别是伴随着**哈赤的崛起,这税收就更加重了。

慢慢山东就从干旱,变为饥荒了。

山东大饥青州举人张其猷上《东人大饥指掌图》,各系以诗,有“母食死儿,夫割死妻”之语,见者酸鼻。

饥民流离入江淮一带,遂成人市。王力宏的认为山东饥民数多,劫掠可虞,命借太仆寺马价银、临清仓米设法救济。于是户部议:发太仆寺银十六万两以及分振米六万石、平粜米六万石。

王力宏从户部之请,并于同年正月二十一日遣监察御史过庭训赈饥山东,速行入省,以慰东人仰望之心。

只是这粮食和白银才这么点,如何救得了灾啊!

很快在二月中旬,河南也爆发饥荒,到了四月份,在河南更是爆发起义,不过规模并不大,只有数百人。万历立刻让河南巡抚督办这事情,镇压下民变。并且让各地严防民变之事再次出现,防止动摇国本。…;

唐继光得知后,登时心头一动,现在山东、河南大饥荒,不正好可以招募大量人手,趁机开发台湾吗?

唐继光思量三番后,并没有贸贸然的自己决定下来,而是使人寻了莫师爷过来。莫师爷来到书房,对唐继光施然一礼道:“少爷!不知道寻在下来,有什么事情呢?”

“莫师爷请坐!不必客气!”唐继光客客气气的说道。等莫师爷坐下后,这才接着说道:“不知道莫师爷可是听说过小琉球吗?”

“少爷可是说,福建对海的大岛屿啊?”莫师爷也算是见多识广,知道台。湾岛的存在。也就是小琉球。

“正是!我想开发此地!使得他和福州互为掎角之势,锁住南海和东海之间的咽喉。恰好得知山东、河南大旱,我想买一些人到台湾岛开垦!只是怕当地衙门不肯放人!”唐继光看着莫师爷,为难的说道。

“嗯!少爷说的也是道理,不过少爷可以买人!衙门就没有阻挠的理由了,再说现在难民成群,恐怕他们也没有多少心思来理会少爷你。就是这样做,恐怕会额外花费不少银钱!”莫师爷不愧是熟悉明朝规矩的人,立刻想到一个可行的办法给唐继光。

“这!买人恐怕不太好吧!一个壮汉就三十两银!招募一千人,可就三万两了!而且还有食宿、外加开发的农具、耕牛等等,少说花费五万两白银!而开发这台湾岛,我估计少说也要五六万人!我那里经得起如此花费啊!”唐继光一听就直摇头。这还仅仅是初期花费,要知道那些难民在秋天之前就得靠他养了,这中间得花费多少钱啊?

而且秋天过后,他还得养他们。因为一块新开垦的田地,不会和熟地一样多产量的,一般只有熟地的六到七成的收成,第二年就提升到**成,到了第三年,才基本或者达到熟地的产量。这也就意味着第一年唐继光养他们,第二年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