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部分 (第1/4页)

相传唐朝大历年间,就曾有一任县官鱼肉百姓,想方设法搜刮民脂民膏,落下了千古骂名。

话说这天县官正端坐县衙,忽听大门外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十分热闹。一位衙役匆忙来报:“恭喜大老爷,门外来了一伙人,给您送褒奖牌匾来了!”

县官闻听大喜:“快快,有请!”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一伙人抬来一大块牌匾,牌匾上盖着红绸布。为首一位秀才打扮的人掀开红绸布,露出四个金光闪闪的镏金大字:天高三尺。

秀才向县官颔首作揖:“青天大老爷,请您笑纳,这是俺们草民们的一片心意。”

县官望着牌匾上的四个大字,问:“天高三尺,这是什么意思?”

秀才回话说:“就是说大老爷您为民请命,造福乡里,县民们爱戴您,说您是位顶天立地的大人物。”

听了秀才的答话,县官喜不自胜,忙命人把大堂上那块“明镜高悬”摘下来,换上了“天高三尺”。

一天,县官的老爹来看儿子,就看到了“天高三尺”那块牌匾。县官的老爹是个老学究,很会识文断字。县官的老爹说:“混帐东西,怎么把这么一块牌匾挂在大堂之上?”

县官一脸的迷茫:“是百姓们送的。怎么,不好吗?”

县官的老爹气得白胡子乱抖:“这是他们在骂你呢!”

县官问他老爹:“怎么会是骂我呢?”县官的老爹气愤地说:“是骂你刮地三尺,以致于让天增高了三尺!”

赵将军得到这牌匾,自然不是说他贪。污了。而是讽刺他无能,赵将军气的脸色涨红。据说回到府中,还吐了一口鲜血。

……总兵府……

“收获如何啊?我这次可是听说,宣州天高三尺呢!”唐继光看着风尘仆仆归来的宁完我,露出一抹发自内心的笑意。

虽然没有听到汇报,但看那滔滔不绝的俘虏和物资,唐继光就已经知道收获肯定少不了那里去了。

宁完我吃过苦头,应了孟子的话,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宁完我也是如此,虽然立下大功,却没有一丝骄傲的味道在里面。“这一切都是军门指挥有方!下官不过是军门边上的鹰犬,捉到猎物是应该的!”

“行了,别说这恭维话!这收获如何?”唐继光虽然是在呵斥,但脸上还是流露出几分笑意。恭维话,谁不愿意听呢?

宁完我思量了半响,这才说道:“回禀军门的话!详细的还没有统计出来,不过这次俘虏的朝鲜百姓不下于二万人!另外还有约莫九百名朝鲜士兵俘虏!另外还有耕牛一百七十六头,毛驴三百一十二头,驽马三十七匹、各种农具二千三百件有奇。”…;

“不错!不过缴获的粮食怎么没有汇报?很少吗?”唐继光问道。

宁完我苦笑一声,道:“军门,何止是少,几乎没有,一共也就那么五百石,我都不好意思说出来了!而且大部分都是春耕的种子。”

唐继光诧异道:“朝鲜的百姓如此穷苦吗?过冬后粮食少一点不奇怪,但存粮这么少,他们吃什么啊?”

“下官也问过了,这些百姓野菜、草根都吃,另外自己也有或多或少会有块菜地,菜卖到城里面,菜根自己留下来吃。另外还会向当地的大户借米过日子,一年凑合一下勉强可以。”宁完我说道。

“看来这些朝鲜百姓日子过的很苦,只要让他们吃饱饭,他们便不会闹事了!”唐继光说道。

宁完我说道:“但是军门,这粮食从那里来啊?这可是二万人,按照每人每月消耗半石粮食来计算,一个月下来可就要一万!而且都是去开挖水渠、挖矿,这些工作不是一般的劳累,吃的更加多!要不都送去挖矿,这样可以减轻一些负担!”

唐继光一听就明白宁完我的意思了,挖矿是一件很危险而辛苦的工作,每个月基本都会发生小范围的塌陷,另外道路错综复杂,在里面迷路都不奇怪。只要减少一些粮食,使得饿死、累死的人多一些,这二万朝鲜人,落在铁矿场那里,死一半都不过是个把月的事情。

唐继光也禁不住有一丝意动,但最后唐继光还是拒绝了。“不能够这样做!我认为拉拢他们比杀了他们更好!现在朝鲜有了准备,下次想带这么多人来,可不容易了!至于粮食,紧凑一些还可以熬一段日子。这段时间,我可以从日本你运送粮食过来。”

“是!”宁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