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表明心意 (第1/1页)

大宋朝堂针对南陵温的议论还在继续! 看到一个毛头小子,要满朝文武稍安勿躁,富彦国忍不住了,他继续开喷: “新科进士,你把话说的太满了,就算是诸葛孔明在世,算无遗策,但也是奈何不了天命,最后三国还是归于魏晋!” 南陵温说:“多谢枢密使的提醒,我本就是尽人事、安天命的心态!” 邓绾要找回场子,他以退为进的说: “竟然新科进士是如此人才,我肯定同意他被提拔,不过要等西夏那边传来消息,李元昊已许久未出现,想必马上就会收到其死讯,那时候便是南进士提拔之时!” 李元昊何时死去,谁也无法预测,但南陵温的《平戎策》里已有这样的规划,邓绾如此算一说,算是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 反对提拔的南陵温的的人,都跟着附议,一时间内,连支持南陵温的官员也不好发声。 但偏偏老天要帮助南陵温,大家正在窃窃私语时,一个太监给皇帝递上了五百里加急信件。 皇帝看完后,龙颜大悦,中书和枢密院等依次传递,最后连南陵温也知道了内容: 西夏王子李宁令哥夜入王宫,持刀削掉李元昊鼻子,元昊流血而亡,王子最终也因为以下犯上,被没藏讹庞率军诛杀。 有感于大宋朝廷除掉心中大患,大臣们一个个都兴高采烈,手舞足蹈,这片刻的时间里,整个朝堂都忘记了礼节。 副相韩稚圭还算冷静,他清楚李元昊的死只是解恨,未能左右西夏与大宋的局势,后面要发生何事还很难预测。 左右顾之,但见南陵温也是一脸冷静的表情,韩稚圭便专程走到他身边问: “李元昊已死,你必定高升,为何不见半点喜色于脸?” 南陵温说:“李宁令哥是亲近大宋的,如今西夏国肯定是册立李元昊最小的儿子李谅祚为皇帝,皇帝尚幼,大权必然把握在没藏太后以及他家族手里,这些人可全都是好战分子!” 韩稚圭不由的皱紧了眉头,早年他和范仲淹一起镇守西夏,知道南陵温此话非危言耸听,便回应: “按照协议,李谅祚的册封必定要得到宋、辽二国都同意,他们会派人来汴梁报信,你到时候可以问询下西夏境内的情况!” 南陵温说:“感谢韩相提醒,我也有一建议,西夏新王登基,以没藏家族的性格,必然以发动战争来巩固自己的实力,还望枢密院下令,要边界地区加强警备!” 韩稚圭说:“我也正有此意,你是馆阁的人员,也可以直接上书皇帝,你回去写一份详细的建议,到时候我跟着签个名吧!” 南陵温眼睛一亮,这可是对自己极大的信任,他立马严肃的回答: “一定不辱使命!” 韩相笑着说:“我还是喜欢你骄傲不驯的样子,不过接触下来,你比我想象中更外圆内方,是个可造之材,以后多来我府上陪老夫喝酒吧!” 南陵温笑着说:“一定,一定!” 谈笑间,皇帝和大臣们的高兴劲已过,冷静下来后,有人提问: “接下来,枢密院对西夏的策略是否会改变?” 富彦国立马回应: “不可改变,我必须承认,通过新科进士的提醒,我已重新理解西夏其实是辽人与大宋国力争斗的地方,随时会狼烟再起。 尤其是对方权力更迭到时候,说不定会偷袭边境来转移内部矛盾!” 南陵温给富彦国投去赞赏的目光,他应和着: “陛下,李元昊的死讯,已确认了我有入馆阁的资格,所谓当仁不让,我以一个准校书郎附议枢密使大人的提议!大宋应该加强边境守备,而不是对夏人有任何幻想!” 至此,已没有人再提出反对意见,邓绾因为有言在先,不能再打脸自己,只得暂时压抑住不满,恭迎一位后生上位。 …… 上任三个月内,南陵温在馆阁内每日便只是博览群书,不管任何政事。 有次皇帝专门要他草拟圣旨,按惯例,作为起草人,一般都会附上自己的一点见解,但南陵温绝口不提,这点让所有人都好奇。 他的顶头上司是制诰王介甫,当日在朝廷目睹南陵温的发言后,已在心中对他十分赞赏,见南陵温连续三个月都不发表意见,又开始怀疑,他到底是个十分沉稳的人或者仅仅是碰巧走运,当天在大殿卖弄着肚子里的唯一墨水。 为了一探究竟,王介甫决定亲自一试,他当然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理由。 按照规定,馆阁里校书郎的职位便如同谏官一样,三个月内要是没有提出任何意见便是失职,王介甫假定南陵温不懂这个规矩,便在一次交接书籍时,故意提醒他。 见南陵温还是一副若无其事的表情,王介甫倾向于此人是个沉着冷静的人,绝对早有对策,爱才心切下,他先敞开了自己的心怀。 王介甫说:“白居易有首诗歌《中隐》,不知校书郎拜读过否?” 南陵温没有熟读过全诗,但他知道前几句,立马张口就来: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