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内耗开始 (第1/1页)

富彦国很快就收到了张可秀送来的消息,也知道了同昌公主对宋朝提出的要求。 事关重大,富彦国不敢擅自决定,他将消息快马传回京师,一切都将交给皇帝商定。 这一来一回的书信,中间肯定有些时日,富彦国想给同昌公主传达和平的信念,因此便'兵'分两路。 一路由自己和苏子瞻带队,他们把刘古也安置到霸州府衙附近,造成一副宋人已准备接纳他的假象,让其放松下来。 考虑到刘古是'拖儿带女'来到宋国,看在孩子的份上,富彦国还是准备给他指一条生路。 于是在某个夜里,趁问话时机,富彦国开始提示,他说: “刘古,后面你先换个姓名,我会让户部登记在册,这几年先在霸州生活,这样也方便我们不时的来看望你,等时机成熟后,便会给你自由!” 刘古露出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他问:“辽国不会派人追查了吗?同昌公主肯放过我了?” 听完后,苏子瞻半真半假的说:“我在霸州榷场时已与公主交流过,她愿意请求辽国皇帝放过你,但有一个前提: 你不得再泄露任何辽国的军机消息!以后就多买些良田安稳度日吧!” 刘古脸上的喜色已难掩,他欢欣鼓舞的说:“那是自然,只要能平稳度日,我便别无所求!” 苏子瞻还是不放心,毕竟对方是个大滑头,因此临别时又特别的叮嘱: “想必出境时,你已带了不少银两,既然已经可以衣食无忧,切记不要再有贪念!” 刘古点头,再次表态自己一定谨记二人教诲…… 富彦国安排的另一路,由张可秀带头,加上南陵温与赵仲明一起,化装成商人陪同着同昌公主在宋国境内游玩。 在旅行途中,同昌公主突然说出了自己的一个要求: “我希望能在宋国境内多待上一段时间,除了监视刘古,确认他会守口如瓶外。 还想能同苏子瞻一起游山玩水,这是我生平最欣赏的文豪!” 张可秀微笑的回应: “放心吧,马上就可以见到苏大哥,他已经来到霸州附近,只不过是朝廷重臣,必须先处理好本职事务!” 听见偶像已来,同昌公主也是开心的回应:“ 那就这样说定了,我父皇那边你们不用担心,我已有办法先应付!” 三人一起点头,南陵温也因此确定了同昌公主的真实意图,这也涉及到刘古一开始就准备拿来自保的核心机密: 辽国如今正对西夏第三次大规模的用兵,国内暂时边防空虚,宋军有长驱直入的机会。 南陵温能得出这个推论,有一部分缘于对宋史的了解,从印象中'抄出'的答案。 但最主要的是,在这一段时间里,他认真看了这几年里枢密院关于辽国和西夏的情报。 南陵温判断,作为辽国名义上附属国,李元昊是绕开宗主国与大宋签订的协议,这种不打招呼的做法,加上前两次征讨西夏积累的恩怨,辽人一定还会给西夏教训。 当然,枢密院的间谍,这段时间也发现了同昌公主的手下,一直以游玩为名,监视着边境宋军集结和操练的行为,这样便基本上可以做实,辽国皇帝是有意派公主来打探宋国军情的。 富彦国当然会把这期间的各种细节,上报给中书和皇帝,也包括南陵温做出的推测。 很快,他们也到了京城的回复: 尽量满足辽国公主要求,维持边境的和平! 辽人出兵西夏的事,先暗中进一步确认,暂时不得对外提起! …… 京城内,某一大宅内,枢密副使邓绾正在深深的不安之中。 他已与新入馆阁的南陵温结上梁子,心里有意打压此人。 但对方却在霸州边境,套出了辽人在进攻西夏的大消息,一经证实,回来肯定是要加官升职的。 这样下去,必然会使邓绾的权威下降,影响进一步的升迁,为了防范于未然,他必须找些“志同道合”的人,出来搅局。 邓绾知道,皇帝这次破例没有派出监军,是因为首相文宽夫的劝谏。 他已决定先以文相为攻击重点,意在声东击西,迫使皇帝让步,不让富彦国他们独占功劳。 文宽夫昔日在地方为官时,为了调回京城,曾经暗中给皇帝的宠妃张氏送上礼物,并默许皇帝破格提拔外戚(张氏亲戚)。 谏官们当时以大局为重,为了朝堂政治的稳定,只是把此事记录在案,并没有进行阻止,如今刚好可以让邓绾拿出来'炒冷饭'! 邓绾首先找到颇有名望的御史中丞司马君实,将文宽夫的前后行径一一说明,希望对方可以出面弹劾一下首相,他给的理由也简单: “我本意不在逼文相辞职,只是朝中大臣不得与后宫过分接触,从而影响皇帝的决策,汉唐外戚乱国的教训,如今还历历在目!” 司马君实熟读史书,他认为从事后的表现来看,文宽夫攫取权力的行径都是为了社稷安稳,绝非私心,按照当仁不让的原则,绝不可弹劾。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