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部分 (第1/4页)

恩,没有处执。

若大的冯瓒倒下去。

不上战场作战,真正治理之能,能文能武,冯瓒在宋朝几千官员当能排进前十,甚至赵匡胤准备未来将冯瓒进入两府。

潘惟德将事情说完,道:“九郎,你运气好啊。幸好二大王笞了你二十下,不然这次你也会卷进去。”

宋九放下手中扳手,心中苦笑,若赵匡义真的是因为生气笞了自己二十下,那才叫危险,又喃喃道:“冯瓒怎么是二大王的人?”

他从巴蜀回来,有旧的丁德裕没有提,沈义伦也没有提,只说了四人的好话。曹彬,吕馀庆与康延泽以及冯瓒,此人从舒州到庐州再到梓州,一路走来。政绩赫然,不是想做好官就能做好官的,做好官也要有本事。也有官员不贪的,但官却做得一塌糊涂。还有的官员大贪特贪,然而百姓不恨。政绩同样蜚然,一边贪一边治理,两边都不误。以冯瓒的政绩,不用倒向那边,早晚也会破囊而出,自己若有他那本领,何必倒,那个上台都会用自己!

倒得没理由啊。

潘惟德说道:“天知道呢,也许就象御史中丞刘温叟那样,二大王看他清廉,家贫,赐其钱帛,刘温叟不收,二大王当着陛下面夸奖,二大王是好心,为国家推荐人才,陛下也不会怪。若是收了呢?收一回收两回,心也许就拢了过去。”

宋九忽然一哆嗦,不要说站在局中,就是自己吧,开始看到赵匡义是害怕,也有些排斥,但现在应象在渐渐扭转,肯定不会厌恶。甚至什么时候产生变化的,自己都不清楚。

谁说赵匡义没能力,凭借这一手,又有几个凡人能做到?

上面争去吧,还不至于争到自己吧。宋九又看着潘家三兄弟以及潘怜儿,问:“怎么你们兄妹四人一起来了?”

潘怜儿拽着衣角。

潘惟德兄弟一个个低下头笑。

宋九大喜道:“难道你爹爹同意了?”

“也不是同意,九郎,你有些麻烦。”

“什么麻烦?”

正说着话,一个小黄门匆匆忙忙地进来,说道:“宋九郎在吗?”

宋九站了起来。

“九郎,请接诏。”

宋九伏下接旨,也没有其他的,诏书上只说了一件事,宋九要朝廷引进占城稻,赵匡胤派人引进,这个没办法种在京畿地区的,只能种在荆湖与江淮之间,试种成功,而且产量不错,赵匡胤特赐嘉禾一枚。

小黄门宣完旨,拿出一个盒子,盒子里有一块南阳黄玉雕琢的稻穗,它就是嘉禾,黄门说道:“九郎,恭贺啊。”

宋九匆忙对身边的人说:“麻烦你到仓库里找到玉苹,向她讨要一锭金子过来。”

这是给小黄门的打赏钱,而且确实是要恭贺。

宋九让赵匡胤引进两样事物,一个是西瓜,也就是寒瓜,郭四等瓜农发了一笔小财。有许多人在搜罗种子,准备下年学习种植。这个意义也不小,每一样产业出来,只要不是蛊惑人心,迷惑君王享乐,或者剥削百姓,它都会养活许多人。仅是这个寒瓜若是大肆种植,就能使十万户百姓脱离贫困。若是以后宋朝人口增加,养活的人更多。

宋九解释过,不过能听懂能想明白的人还是很少,代沟不同,思想也不同。

然而粮食在这时代是头等的大事。

秋收渐渐上来,占城稻生长时间短,各地将产量报上来。它不仅高产,需要肥料量也少,而且不挑地。缺点也有,那就是口感很少,与宋朝已有的稻种相比,口感差了很多,更不及河南洛阳的和尚稻。

可这是一个还在吃粟吃豆吃野菜的年代,有多少平民百姓讲口感?

各地试种的官员将其产量经过测量,有的达到两石出头,有的近三石,特别是潭州听从宋九建议开垦出来的一些围田,竟然有达到三石半的产量。这只是一季。因为其生长时间短,有的官员想到了能种两季。另外还有一季冬小麦不算。

若是一个州县上报的产量如此,也许说是官员好大喜功。但各州各县报上来的产量都十分喜人,由不得不相信。

那个三石半也将许多官员吓着,一季三石半啊,若是加上冬小麦,再勤快一点,施肥紧,岂不是要达到五石。古今往来有这个产量吗?

普及肯定是普及,赵匡胤想到了宋九之功,宋九不要官。确实也不大好赐官,钱,那个琉璃赚得不要太多,自己能赏多少?想来想去,于是让玉匠雕了一个稻穗赐给宋九。

民以食为天,有这根稻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