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部分 (第1/4页)

“去,”赵匡胤哭笑不得的喝道。

宋九于是将诸衙内召集,一是工程事务,人力成本增加。设计规模也扩大了。事实从游乐场开张后,商铺规模扩大。歌剧院规模扩大,街道拓宽。得必须留出更多空间出来。否则游客来得多了,就会出事。不但河洲要留出空间,未来河南也要留出大量空间,疏导分散游客。因此商铺往西拓宽了很远,南边的几个项目也不断地往西延伸。今年重新移载了树木,整整向西腾了五百多米。

因此思付再三后,宋九还是决定增加成本,从原来的二十万缗变成二十三万缗,防止钱帛不足。这个大家一起不反对。增加成本,等于稀释宋九契股比例。不过一个个担心未来,建设得差不多了,如何稀释,这种想法甚至导致今天增加契股时,其他衙内不太踊跃。宋九又接过两万缗钱,发向两河,只在衙内身上募得六万缗契股。但几个月后,这些衙内就会后悔……

然后说到书院的事。

太学扯皮扯了很久。都知道,甚至其中一半衙内还在里面读书。

宋九从余下的钱帛,再加上两作坊少许的收入,凑了三万缗钱。钱用完了,没钱了。衙内一起愕然,然后疯狂地过来将宋九按到地上。一个个骂他挥霍无度。闹腾了好一会,才将宋九放下来。宋九接着往下继续说,小的契股也就算了。大契股按照比例掏一点,当然家中有事急缺钱的就不用掏了,还有一个人不用掏,王继勋。再凑两万缗出来。若手中钱帛不足,可以等五月分钱时拿出来。不计名,也不对外公布谁掏了多少钱,就是说河洲契股共同掏出的这批钱。一起捐助给书院。

实际书院是国家建的,许多成本可以忽略不计,有这五万缗钱,再加上朝廷拨出一批款子,足以建造一栋漂亮的学校。

分摊得不多,衙内也知道良性循环这个词,河洲更需要书院带来的档次与人气。没有人反对,此事就商议下来。实际书院建设以后,一些京城有钱人又捐助了一些钱帛,或者各种书籍。

三月底,轰动的毕业考开始。

准备二月底毕业考的,主要有诸多外坊贫困弟子,要急等着去找工作,怕他们通不过,于是复习了一个月。但一年级的还有三十多人不得不留级,留级了家中再穷也不能毕业。往后去书院一成立,竞争就会残酷,这些人放出去顶多几年,几年后会渐渐泯然众人矣。两河百姓这一年生活得到改观,全部听了宋九的话,一些留下来升入二年级。其余家境好的更不用说了。因此第一批人手放出来,计达五十四人。余下全部升入二年级,去年来了一次二年级考试,合格率太低,索性今年全部取消。一百六十余名学子与十几名留级学子编成三班。人多了,只好又挤在一起。

三年级三十三个人又有四人不合格留级,但宋九放出了七人,这七人当中宋九近水楼台先得月,留下了两人管事河洲产业。余下的交给朝廷,私人的想都不要想了。但还是让赵承宗通过他父亲渠道,弄了一名学子去了河北。余下二十二名继续深造,他们不存在升级留级的说法,正式毕业了,现在是一边深造,一边兼任先生的时刻。二年级的也放出十来人,余下除留级外,与四名三年级留级学子组成四十六人的三年级班。比去年放出来的人数多,但让朝廷择去五十人后,依然不多,只有三十来名。眨眼就会轰抢一空。实际这是为了以后进入书院,在做最后一年准备。接下来招生,空间有限,只招了两百个学子。但学舍里的学子数量却严重超标,达到近四百七十人。

从某种意义,它已经是一个书院,还是规模比较大的书院。

但它只有一年时间了,明年毕业时,甚至未到毕业的时候,学子会陆续搬到河洲上。

河洲上又开始建设起来,两个工程规模都不小,朝廷陆续前后调来四千厢兵,夏税未上来,但不仅是两税,还有其他的税务,商税,课产,南唐吴越的进贡等等。不过主要还是纳入河洲建设。同时还有各个朝廷调来的各个民夫,以及河洲上雇来的人手。

商业的部分除了金铺与另外一条更高档的商业区外,余下的明年基本能竣工。接着宋九让人明白他是怎么将钱花掉的,好不容易水泥作坊建造起来。也肯定生产不出来水泥,生产出来的也不叫水泥。宋九跑过去观察了两天。烧掉许多原材料后,然后画了许多图。将这个作坊全部毁掉,根据这个图纸彻底重建。两次,五万缗钱几乎用得差不多。

实际这与测量三角函数是一个性质,先做出精准的十五度角,然后用拼镶法硬是做出一度角,再拼镶成十五度角,九十度角,看误差会有多少,再加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